遭受地震之害是中国的不幸。地球周期性地震动,引发悲剧性的结果: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四川地震和现在的青海地震都展示了大地被撕裂的后果,也暴露出了中国建筑和治理质量方面的仓促和参差不齐。
与此同时,在首都北京,另外一种形式的“地震”出现了。在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逝世21周年纪念日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撰文深情回顾了与他的导师和领路人胡耀邦共事的点点滴滴。
温家宝的文章刊登在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的显著位置上,各大新闻网站也纷纷转载。过去,温家宝一直不愿用这种溢美而怀旧的词语谈论胡耀邦,不过这篇文章却毫无拘束。
文章发表的背景非常重要。胡耀邦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有意把政治自由与经济开放结合起来的改革家。由于他不愿对1986年学生领导的示威活动进行处理(在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看来,他是没能力处理),1987年共产党领导层集体决定免除了他的职务。
1989 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他的去世被视为是一场地震,把城市地区和大学校园蕴含的社会矛盾转化为1989年的学生运动。在6月3日 -4日之前两周,温家宝陪同胡耀邦的继任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前往天安门广场,不过没能说服示威的学生和工人在流血事件发生前停止抗议活动。那次天安门之行成为20年来共产党中改革派真实声音的最后一次表达。
温家宝在文章中没有谈到这些事件,不过他的言词之间充满了对胡耀邦一心一意为中国底层人民着想的温暖回忆。他写道,最近视察贵州干旱地区让他回想起胡耀邦一贯繁忙的日程,他还特别提到胡耀邦抱病工作的事。温家宝写道,胡耀邦提醒他要坚持调研基层的情况,与干部群众都要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有“正确的领导风格”。温家宝在这篇行文优美的文章结尾写道,他每年都要去胡耀邦家中看望,他非常怀念自己的导师。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篇文章,如何理解对胡耀邦功过是非的更多的媒体报导?一个专为纪念胡耀邦功绩的网站特别提到,他致力于依照法律和广泛监督来从事民主事业、对话和政府工作。中国政治史的知名杂志《文史参考》以胡耀邦作为封面人物,并着重讲了1952年他在四川进行干预,以防止居民们因政府征地用于建设而无家可归,媒体的这一做法又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处理胡耀邦的功过是非对现任领导层来说是个棘手的问题。举例来讲,2002年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有报道说他拜访了胡耀邦的遗孀,表达自己的敬意──这是表明政治忠诚的重要行动,因为正是胡耀邦给了令胡锦涛仕途上升的大量帮助。不过两年之后,改革派杂志《炎黄春秋》为了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的尝试最终导致编辑受到严厉处分,数千份本该送往各地报摊销售的杂志被销毁。尽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活动获得了部分高层官员一定程度的认可,国有媒体还对此进行了报导。
中国政治文化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和民主集中制意味着,对领导人和他们的做法只能是隐秘、间接的批评。而周年纪念活动则提供了一个怀念、反思、赞颂或质疑的平台,为对某些政策甚至某些领导人的批评编织了一个政治外壳。此外,温家宝对干部和群众关系的说法回应了当前共产党内部针对如何治理现代中国的争论。
那么,温家宝代表的仅仅是他自己,还是在引领一次改革派进攻势头?是针对何人?这是否仅仅是温家宝在从政结束之前的怀旧,还是一种试图引发社会支持的尝试?(这个社会有时不愿支持新的贫困人口和那些被经济成果抛在后面的人)温家宝冒这样的风险到底代表的是什么人?他是否在试图绕过那些常常令政治改革偏离方向的官僚制度和强硬派,还是一个转折点,是朝着一些人敦促实施的治理转型上的转折?
让温家宝的文章和与之相伴的对胡耀邦的大量支持显得不同寻常的是,就在一些人认为中国的领导层已经尘埃落定之际,政治大地却开始显示出一条通常预示有什么东西会打破的裂缝。这对北京的接班过程来说,将是怎样一场地震,这一点仍不清楚,不过余震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
(编者按:本文作者Russell Leigh Moses为驻北京分析师、教授,撰文讨论中国政治形势。他目前正在写一部有关中国政治体系中权力地位变化的书。)
- 关键字搜索: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