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浓于水?与父母“断绝联系”的现代悲剧(图)


2024年11月29日,人们在纽约市先驱广场购物区的十字路口行走。(图片来源:David Dee Delgado/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12月30日讯】(看中国记者路克编译)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与父母断绝联系,他们似乎步入了莎士比亚《李尔王》(King Lear)中那样的困境:是否血浓于水?家庭是否理应永远摆在首位?

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家庭关系往往复杂甚至异常,但关于家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然而,近年来,一种打破禁忌的趋势悄然兴起:与被视为“有毒”的家庭成员彻底断绝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断绝联系”(cutting ties),通常指成年子女与父母彻底切断关系。这可能源于多年的虐待、父母对孩子出柜为LGBTQ+的反对,或者政治和宗教差异等问题。即使是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也在父母离婚后与父亲关系疏远了。

关于“断绝联系”的讨论在社会中引发了支持和反对两种声音。

支持者认为,人们有权利摆脱不健康的关系,家庭成员也应该像朋友或伴侣一样,遵守相同的情感准则。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对家庭创伤的定义过于宽泛,断绝一切联系的行为有时显得自私。

家庭伦理争论的核心在于社会对家庭价值的执念。尽管对家庭疏远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一主题早已成为文学作品中反复探讨的话题。例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一部以家庭失和为主题的悲剧,在现代也能引发共鸣。

早期现代的家庭观念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即英国早期现代时期,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新教强化了人们对亲属负有特殊义务的观念。正如英国清教徒传教士约翰·福克斯在《殉道者之书》中所写的:“在自然界的所有情感中,没有什么比父亲对孩子的爱和温柔更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

这一观念认为,孩子是上帝的赐予,父母需要无私地抚育和教育他们,而孩子则必须回报父母以敬重和服从。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关系在实际中往往面临挑战。历史学家伊拉娜・克劳斯曼・本-阿莫斯(Ilana Krausman Ben-Amos)指出,家庭关系的维持更多依赖于非对称的付出与回报,而非简单的宗教教义。

在实际生活中,早期现代家庭和现代家庭一样,面临许多功能失调的问题,比如父母的付出常常得不到孩子的回报,而孩子成年后即使经济独立,也未必能够偿还父母的养育之恩。

《李尔王》中的家庭疏远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描绘了两个家庭因冲突而分崩离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线是格洛斯特伯爵(Gloucester)与他的两个儿子埃德加(Edgar)和埃德蒙(Edmund)。埃德蒙因私生子身份无法继承财产,设计陷害兄长埃德加,伪造信件诬陷他谋害父亲。格洛斯特轻信伪证,与埃德加断绝关系,而埃德加则伪装成乞丐,彻底离开家人。

第二个故事线是李尔王决定将王国分给三个女儿。他设计了一场比试,要求女儿们以言辞表达对他的爱,言辞最感人的女儿将获分最多财产。最小的女儿考狄利娅(Cordelia)拒绝迎合父亲的虚荣,被剥夺继承权,最终远嫁法国。

这两个故事都揭示了父母和子女关系中的不平等和误解:父母的偏爱、孩子的失望,以及围绕财产分配的矛盾。这些冲突跨越时代,对当今读者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复杂的人性与伦理困境

《李尔王》中的人物在疏远和修复关系的过程中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例如,格洛斯特因为一封信就断绝与儿子的关系,显得轻率。埃德加逃离父亲是否正确?或是否有其他方式挽救这段关系?

考狄利娅拒绝迎合父亲的自负是否太过叛逆?还是她应通过直言不讳在帮父亲认清自己?

莎士比亚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他只是呈现了一个因误解和偏见而破裂的家庭,让读者在这种复杂性中感受悲痛。

现实的悲剧

《李尔王》的结局是几乎所有角色都以死亡收场。然而,在现实中,家庭疏远并非总能迎来宽恕或和解的结局。疏远往往伴随着孤独和社会耻辱感。父母可能为孩子的不联系感到羞愧,而孩子也可能因失去经济支持或情感归属而痛苦。

家庭带来的稳定性和支持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失去这种联系,都令人深感遗憾。《李尔王》的故事提醒我们,即便金钱、权力或其他外在因素都无法完全保护一个家庭免于解体。

这也是贺锦丽与父亲关系疏远的现实写照:无论身份如何显赫,家庭的裂痕仍是难以弥合的痛点。

[本文译自自非营利性新闻机构The Conversation,作者为德雷克大学的珍妮特・陈(Jeanette Tran)。]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