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择址人出自风水第一村 三僚村(图)


明十三陵布局的一幅水彩画。(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群,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下。其中规模最大的“长陵”,是主陵,安葬的是明成祖朱棣和他的嫡后徐氏。

长陵的风水格局,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气势浩大。关于明成祖卜择寿陵之事,顾炎武于《昌平山水记》中说到:“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以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作长陵。”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很悲恸,从此不再立皇后。他命令礼部尚书赵羾和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寻找可合葬的吉壤,最后点到了昌平县的黄土山。朱棣将其改名为天寿山,在永乐七年开始营建长陵

当时相度皇陵的风水师除了廖均卿之外,还有另一人;据清康熙《兴国县志》记载:“曾从政,文辿之后,与廖均卿同时相度皇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学士谢缙为之赞。”廖均卿和曾从政皆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即江西兴国县三僚村。自他们为成祖朱棣相度皇陵后,代表着三僚风水术已经从地方走入皇宫,其能力受到朝廷认可,这是三僚村直至今日仍深感荣耀的事迹。

廖均卿、曾从政之后,三僚陆续有不少的风水师奉诏入京,以地理之术为朝廷卜择皇陵、治理黄河,兼通漕运。自廖、曾开始,两姓共有八人为明清两朝皇帝看风水,当然更多的是广泛活动于赣、闽、粤等地,为官府、仕绅、百姓行风水术的人才。代代密传的三僚风水术得到全面的推广,从此“虔人言青乌家言者,必称三寮曾、廖”,三僚村也被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风水术师承源流

要了解三僚风水术的渊源,就要回溯到曾、廖两姓迁入三僚之初。清康熙年间,兴国县令张尚瑗在《潋水至林》中写到:“杨筠松栖遁(隐居)雩都,尝往来山寮,悦其山川,语其徒曾文辿、廖瑀曰:‘此君家遗种(养育后代)处也。’文辿、瑀子孙遂徙居焉。至今族姓繁衍,两家皆为祠以祀筠松。”

曾文辿和廖瑀是三僚村曾氏、廖氏的开基祖先,俩人皆拜杨筠松为师。据明朝天启年间《赣州府志‧方伎》记载:杨筠松,唐代窦州人,是唐僖宗朝的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为躲避黄巢之乱而来到虔州(赣南),以地理之术传授曾文辿等徒弟。因赣南民间多流传杨筠松扶贫救困的故事,世人称之为“杨救贫”。

在曾姓族人流传至今的集体记忆中,杨筠松收了曾文辿、廖瑀为徒后,三人足迹遍及赣南各地,观山玩水,寻龙捉脉,过着逍遥的日子。一日来到三僚,真是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啊!杨筠松认为三僚地貌好似一个罗盘,相当适合发展堪舆事业,于是告诉弟子:“此地果然是个好风水。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看风水。”三僚遂为杨筠松为徒弟亲卜的风水宝地。

不过依据其他地方志的记载,杨筠松亲传的廖氏弟子其实是廖三传,从族谱看来,三传是廖瑀的祖父。廖瑀与三僚廖氏是同祖不同系,与三僚村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三僚村地貌形态

三僚村隶属于兴国县,县境多以低山、丘陵为主。崇山矗矗于东、西、北三面,而三僚就位于山群的东面,在兴国、宁都、于都三县的交界处。

三僚村是一个北、南、西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北面横卧着后龙山;南面横亘着牛轭丘、庙子岭、罗刷岭等;西面则是黄岭山;这些山峰并不算高,约在海拔500~700米之间。村子的中间有一座突拔、孤立约400米高的山峰,称作罗经石。

综观三僚村的天然地形,犹如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间的罗经石恰似罗盘中的指针;也犹如一副巨型的太极图,村中有两条溪水,一阴一阳,在村南合流,象征阴阳调和,然后自南向北成S形穿越全村。曾屋、廖屋分别居住在指针(罗经石)的两侧,宛如太极的两仪。

三僚,在宋元时期积淀,在明清时期鼎盛。在科举方面,两姓在清明两代取得贡生、增生、廪生的人数共有375位,经科考入仕的有11位;175位曾姓生员中,注明专修《易经》的有16位。在风水地理方面,先后出了24位御用国师、72位朝廷明师,以及36位皇帝受封的钦天监博士,三僚不愧为中国风水第一村。

当年,杨筠松卜宅三僚时留下了一份钳记,内容分析三僚的地形,以及日后对村民的影响。如今回头一看,当初的预测大致都是符合的!其文曰: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峰峦;甲上罗经山起顶,西北廉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迁此地世为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与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本文留言

作者穆臻 编辑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