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奔60常遇3道坎 太多人栽倒在第3道!(图)


人世无常,奔六十的人常遇三道坎。(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经历亲人的离世,才能学会珍惜;付出欲望的代价,才懂节制可贵;遭受病痛的折磨,才知健康之重,奔六十的人常遇这三道坎。

第一道坎:失去亲人

小说里有一句话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

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真正读懂这句话背后的人生真相,往往是在痛彻心扉的失去之后。年少时总以为有兄弟姐妹相伴,有父母可以依靠,见面的次数还有很多,以后来日方长。事实上,父母终会老去,兄弟姐妹也会因为忙于家事难以相聚,无常之事数不胜数。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相聚的饭,吃一次少一次;人生的面,见一面少一面。

你永远无法预测,说完再见还会不会有再见面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哪一项“未完成”会给你留下一生的遗憾。

母亲的突然离世,给作家史铁生的心里留下了多年遗憾和愧疚。回忆起往日里母子俩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悔不当初:“我真想告诫所有的孩子,别跟母亲倔强,我已经懂了,却来不及了。”

多年以后,他的作品获得了奖项,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难掩悲痛:“要是母亲能多活几年,就能看到了。”

人总是这样,在失去后才学会珍惜,在离别后才明白珍贵,可到那时,一切早已来不及。

至亲之人的离世,是每个人都难以化解的伤痛,也是生命中难以迈过去的坎儿。

到了一定年龄,你终会明白,人生的幸福源头,归根结底就是这五个字:珍惜眼前人。

有道是,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们相处多久,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

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相见。

第二道坎:欲望

《解人颐》中,写着: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兮。”

这段话正好道尽了人性的贪婪和人生的真相。

一个人,若是既要、又要、还要,无穷尽地放大自己的欲望,总有一天,要被欲望吞噬。

人生在世,想要的东西太多,最终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不少人退休前,奔波在各种社交圈中,忙碌于各种名利场中,总是不满足于眼前拥有的财富地位,大半辈子都感受不到快乐;退休后,又习惯于和别人攀比,比车子,比房子,比存款,最后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轻信骗局,丢掉了大半生的心血。

人一旦被欲望牵绊,就会给生活徒增很多不必要的坎儿,终将寸步难行。

五十岁以后,学会给人生做减法,减去心上不必要的欲望,明白知足常乐,才能长久快乐。

节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

人活到极致,是节制。

不管到了什么年龄,管好自己的欲望,过好当下的生活,自会得到永久的心安。


不遭遇一场意外,就无法看清平安的日常是多么难得。(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第三道坎:生病

作家李筱懿曾有这样一番感慨:在她四十岁之前,把幸福解读为“有”:有钱,有车,有房,有事业。那些年,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她每天步履不停,忙着赚钱,忙着赶路。

直到中年以后,她身体无法继续支撑,倒在了病床上,才恍然大悟,幸福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

有句话说的很对:人是叫不醒的,只能痛醒。

可大多数时候,这份痛,往往付出的是难以挽回的代价。

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活到了95岁。他在90岁高龄时,依然能站在讲台上给学生授课,条理清楚,声音洪亮且有力。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方式。他每天都会坚持锻练,去公园慢跑、打拳,在运动中找回生命的活力。在饮食上,一日三餐他都坚持食不过饱的原则,从不大吃大喝。日复一日,吃好每一顿饭,认真对待生活,让他拥有了最充实的晚年生活。

不遭遇一场意外,就无法看清平安的日常是多么难得。

不经历病痛折磨,就不知道健康占据了生活多少比例。

趁着健康尚存,平日里记得多活动筋骨,饮食规律,戒烟戒酒,别再消耗身体。

请记住:一个安然无恙的身体,是所有幸福的前提。

55岁到65岁这十年,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丰子恺曾写过的一段话:

“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身处人生的下半场,照顾好身心,调整好自己,别再留遗憾,迈过一道道坎儿,才算是不辜负此生。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