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美国之音)
【看中国2024年10月3日讯】(看中国记者肖然报导)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社科院)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重大人事变动。社科院经济学所副所长朱恒鹏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中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些国家经济政策,随即被扣上“妄议中央”的罪名。此事件迅速引发了社科院内的一系列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所长、副所长、党委书记及副书记纷纷被撤换。这场人事地震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和讨论,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知识份子面临的压迫与挑战。前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分析,该事件凸显知识份子在中国的学术自由始终受制于政治环境,背负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她表示,朱恒鹏事件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和社会矛盾加剧的背景下,政府对知识份子和学术界的控制和打压变得愈发严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第一,中国知识份子在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历史遭遇;第二,中国社科院作为学术研究的国家级机构,在政治压力下的挣扎与坚持;第三,近年来,尤其是在习近平治下,学术界面对的日益严苛的言论管制和政治迫害。
中国知识份子在中共统治下的历史遭遇
蔡霞近日在《美国之音》之《蔡霞有话说》节目中指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知识份子就一直处于中共政权的打压和控制之下。毛泽东曾指出,知识份子是“臭老九”,要进行思想改造和再教育。这种对知识份子的压制,始终贯穿于中国现代史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对学术界和思想界的知识精英,打压尤为严酷。
最早的思想改造运动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反右运动”。在这些运动中,成千上万的知识份子被迫公开“自我检讨”,甚至遭到批斗、下放劳动,生活陷入困境。这些运动不仅破坏了中国知识界的自由与活力,还摧毁了许多知识份子的独立精神。许多曾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者,不得不放弃学术追求,屈从于政治压力。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份子的命运更加惨烈。在这场长达十年的浩劫中,成千上万的学者、教师、作家、艺术家被迫害致死或被打成“牛鬼蛇神”。社科院的许多研究人员也未能幸免,整个学术界陷入瘫痪。文化大革命不仅摧毁了中国几代知识份子的心血,也打断了中国学术界与世界学术交流的纽带,使得中国学术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话语权。
即便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知识份子的境遇有所改善,但他们仍然无法真正摆脱政治的阴影。1989年天安门事件再次让知识份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学者因支持学生运动或发表与官方立场不一致的言论而遭到迫害,甚至被迫流亡海外。这些事件表明,无论中国政治如何变化,知识份子的言论自由始终是脆弱的,常常处于权力的监控和压制之下。
社科院的成立与其在政治高压下的挣扎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原本是中国科学院的一部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单独成立,负责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等理论领域。其初衷是为国家提供学术支持,并推动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然而,社科院的历史却与中国政治风云密不可分,从一开始就不得不在政治高压下艰难生存。
自成立之初,社科院的学术研究人员就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研究者,同时也必须遵循官方的政治路线。社科院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等敏感领域的研究,始终在党的控制之下,学者们必须在言论与学术自由之间进行妥协。即使是所谓的学术自由,也仅限于不触及政治禁区的范围内,任何超越官方界限的学术观点都会引发严重后果。
例如,1985年社科院成立了政治学研究所,成为中国重新开展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标志。然而,政治学所的第一任所长严嘉祺在1989年被指控为学生运动的幕后黑手,遭到全国通缉,最后被迫流亡海外。这一事件标志着社科院在政治敏感时期的无力与被动。严嘉祺的遭遇,让整个社科院的学者们明白,即便身处国家顶尖学术机构,他们依然无法逃脱政治压制的命运。
尽管如此,社科院的学者们并未因此完全放弃他们的学术追求。在某些领域,社科院的学者仍然在默默坚持,努力在极度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学术研究。例如,程晓雅在2010年出版了关于1989年六四事件的第一本书,成为中国大陆学者研究这一敏感议题的先例。然而,程晓雅因此被社科院开除,成为了被打压的学者之一。这些例子表明,尽管中国的学术界面临极大的政治压力,但仍有一些学者勇敢地发声,坚持真理。
中国社科院:学术殿堂与御用工具的变迁
中国社科院本应是学术殿堂,但近年来却逐渐沦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这种转变尤其明显是在习近平治下。作为国家级学术机构,社科院的领导层变得愈发政治化,许多学者选择迎合官方,以求在政治体系中攀升。学术研究不再是为了探索真理,而是为了迎合权力和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社科院前院长王伟光。2013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文章,试图迎合习近平的政治倒退。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指责他将学术研究与政治宣传混为一谈。然而,这篇文章也反映了学术界中一些人通过迎合政治来获取个人利益的趋势。
现任院长高翔同样是迎合政治的代表人物。高翔凭借一篇关于“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文章,迅速获得了上级的青睐,并被任命为社科院一把手。高翔的文章不仅为习近平的政治倒退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标志着社科院从学术殿堂向政治工具的转变。这一转变,让社科院逐渐失去了作为独立学术机构的尊严和地位。
知识份子的觉醒与反抗
尽管面对重重压迫,中国的知识份子并未完全沉默。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用学术研究揭露历史真相,挑战官方的叙事。例如,程晓雅的六四书籍虽然在学术界引发了争议,但它代表了知识份子对历史责任的坚持。此外,刘金明等社科院学者也曾因传播自由主义思想而遭到打压,但他们并未因此屈服。
中国知识份子的反抗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还体现在他们对政治压制的公开抵制。近年来,随着网际网络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增加,更多的知识份子开始在公共平台上表达他们的看法,试图唤醒更多的民众意识到中国当前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然而,知识份子的声音依然微弱。政府通过网络审查、言论管控以及对异见者的严厉打压,成功遏制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声音。尽管如此,这些声音依然在艰难中存在,为未来的中国社会变革积累力量。
中国知识份子依然在为真理而战
蔡霞认为,朱恒鹏事件是社科院近年来最大的危机之一,也凸显了中国学术界的极度脆弱性。作为经济学所副所长,朱恒鹏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引发了政府的强烈不满。尽管他的批评并未直接指向最高层,但这仍被视为对党的政策的挑战,进而引发了社科院领导层的全面换班。
朱恒鹏的遭遇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学术界现状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加剧,政府对知识份子和学术界的打压愈加严厉。学术研究不再是为了探索真理,而是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术自由变得愈发奢侈,知识份子的言论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
尽管如此,朱恒鹏的事件也揭示了知识份子的抗争与坚持。在政府的高压下,依然有少数学者勇敢地发声,试图通过学术研究推动社会进步。他们的努力为未来的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希望,尽管道路充满挑战,但他们的坚持和勇气不可忽视。
蔡霞总结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本应是一个代表学术自由与真理的机构,然而近年来,它逐渐沦为了政治服务的工具。通过朱恒鹏事件可以看到中国的学术自由和知识份子依然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艰难生存。然而,正如程晓雅、刘金明等学者所展现的那样,尽管面对打压,中国的知识份子依然在为真理而战。
未来的中国社会需要更多的知识份子勇敢发声,打破政治高压,推动学术自由与社会进步。唯有如此,中国的学术界才能真正恢复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