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祭祀层级最高 规模最大的祭农场所(图)


先农坛太岁殿。(图片来源:ScareCriterion12/维基百科)

提及北京五坛,想必许多人都会立即联想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至于先农坛(原名为“山川坛”)往往是最易受忽略的一个。大家不知道的是,始建于明代、与天坛东西相望的先农坛,可是中国古代祭祀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祭农场所,当时明、清皇帝可是都会亲历先农坛来亲自耕作。换言之,先农坛可是一个皇家祭祀的重要建筑。

先农坛主要是围绕农耕这一项核心祭祀思想来进行祭祀仪式。从汉代以来,中国帝王在祭祀先农就未曾中断过。帝王之所以祭祀先农,主要是希望以农耕生产为主等事宜都能顺利,都能风调雨顺。在先农坛举行祭祀活动,体现古人深信天人合一、顺应上天与自然的基本思想。

先农坛会受到众人遗忘,主要是因为先农坛历经了长时间的日渐衰落,它在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于是,在先农坛长期以来,都只是以部分古建筑羣作为古建馆来对社会公众开放之际,当然不似以坛区整体对外开放的天坛那样广受关注。

先农坛从一开始建造到建成,经历了三大关键时间。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应天府(现今江苏省南京市)迁至北京顺天府之后,即仿南京旧制的先农坛再于北京建一座,最初称为“山川坛”。山川坛除了祭祀先农,也会祭祀天神地只,可谓一坛祭祀多神。

明嘉靖十年(1531年),明世宗朱厚熜针对山川坛进行增建,其中包括了天神坛、地只坛,还在旗纛庙东侧修建了神仓,亦在具服殿的南侧搭建起了木质观耕台,此台作为皇帝在行完躬耕礼后能观看群臣从耕之地,也是皇帝举行亲耕的藉田仪式的地点)。山川坛则改名为“神祗坛”。直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才改名为“先农坛”,并沿用迄今。

清乾隆十八年至十九年(175年~1754年),先农坛进行大修整,除了旗纛庙前院被拆除之外,神仓也被移建到这儿。明世宗时期兴建的木质观耕台则改建为砖石结构,像台座改为四面包砌了上头有谷穗图案为装饰的琉璃砖;台面四周则是汉白玉石栏杆,台阶则装饰了浮雕莲花图,不只有吉祥寓意,看上去亦十分大方、庄重。

1900年,八国联军在入侵北京期间,美军曾驻扎在先农坛,并将该地作为军事训练的场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德宗停止了亲祭礼仪,至此往后,先农坛作为祭祀与帝王亲耕的礼仪场所的功能渐渐消失,并遭到弃用。

1914年底~1918年,先农坛先后历经部分地区被开辟为城南游艺园、先农坛公园,以及将城南游艺园与先农坛公园合并为城南公园。

1925年~1929年,先农坛外坛北墙被拆除殆尽,北外坛区域开始成为老天桥地区的一部分,而先农坛的整体格局也从此发生改变,不似天坛保住了北圆南方的格局,甚是可惜。在中共建立政权后的几十年里,先农坛不只没有受到保护,还陆续被学校、企业等多家单位使用着。如今已由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简称“古建馆”)接管,并经过修缮,正逐步对外开放。

最后,跟各位分享,原是北京隆福寺正觉殿、现藏于古建馆(先农坛)的藻井,距今有近600年的历史,它呈现了天上宫阙,且藻井正中最上方的星象图乃是明人参照唐代星宿图所绘制,因为在深蓝色的藻井底色上,存在着微微发出金色光芒的1400颗星星,故又享有“最美藻井”之美誉。

这个拥有美丽“星空”、直径约两米的藻井,上下共有六层,主体为木质结构,每层均装饰了精致的云纹,其中有四层雕刻了神态各异的仙人与天女立于其中的重重宫阙;四壁的彩绘二十八星宿神像则添加了庄严气氛。

本文留言

作者清浅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