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社会的“五低时代”来临(图)

【看中国2024年9月16日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局已经出现,包括居民部门的生活,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具体来说,就是出现了“五低”:低增长、低收益、低欲望、低通胀、低利率。

如果说得更通俗一些,与大家的直观感受相匹配,那就是:经济活力降低了,赚钱越来越难了,社交活动平淡了,人们不愿意投资了,甚至想要“躺平”了……

这种现象,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的社会经济的新常态非常相似。那就从“五低”的相互影响和先后顺序来梳理一下。

经济低增长

经济增速的变化,可以用来体现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情况。

中国经济增速最高的时候是2007年,经济增速高达14%以上,那是经济最繁荣的年份,包括A股股市创下历史新高,楼市也异常火爆。

2007年之后,经济增速就开始震荡式下行;从2011年开始,经济增速进入个位数,也即低于10%。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前,经济增速已经回落到6%多一点。2023年只有5.2%;2024年目标是5%的增速。再过3-5年,估计会是4%左右。10年或15五年之后,可能只有3%左右。

投资低收益

经济增速变低,就会导致第二个现象:收益低。

经济不活跃,企业部门就会出现赚钱难。居民部门的工资增速放缓,居民投资,包括买房、买理财产品、买股票的收益也都降低了。

收益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无论是做企业的、做生意的,还是个人投资,都很难赚到钱。甚至部分时段还出现明显亏损,比如近二、三年。

社会低欲望

企业部门赚不到钱,于是只能投资减少。宁可少干活,也不愿冒亏钱的风险了。

近几个月,这突出反映在M1变化上。

M1是狭义货币供应,主要反映的是企事业单位存款活化的程度。7月,M1同比下降6.6%,相比上月5%的跌幅进一步恶化!M1同比连降4个月,这是史上第一次,简直是妖气弥漫。

M1超级低迷,确实有规范手工补息行为所导致的单位存款搬家流向理财,但主要原因仍是企业部门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很低。

还有很多做生意的,选择“躺平”了,关门不干了。近几年很多城市大街上的铺面招租的,越来越多。

家庭部门也一样,不投资,只存钱,没有欲望了。如此,则自然就会进入低欲望状态。

物价低通胀

低欲望会导致第四个现象:低通胀。

通胀是指物价上涨,物价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上游的PPI(工业品出厂价),另一部分是下游的CPI(消费品价格)。

全社会都进入低欲望状态,尤其是老百姓不敢花钱,不愿意花高价买东西,自然就导致消费低迷,物价自然涨不上去。

实际上,过去的一年,中国经历的是通缩!原央行行长易纲​已公开承认这一点。

8月,消费品CPI同比增长0.6%,高于过去几个月,看似势头不错。但是, 工业品价格PPI同比下跌1.8%,跌幅较之前两个月扩大1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已经持续23个月了。

当前CPI与PPI形成背离,近期能否走出通缩,仍不乐观。

光靠菜价、肉价上涨,只反映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毕竟,中国应该是工业立国,工业生产总值远大于农业生产总值。

只有工业品价格上涨,制造业效益才能改善,才算真正走出通缩。

存贷低利率

低通胀就会导致第五个现象:低利率。

银行贷款、存款利率都下降了。

通胀高的时候需要加息。大家可以看到,美国在2022年暴力加息,因为当时美国社会的通胀率很高,一度曾达到8%以上。所以加息是必然选项。

反之,通胀回落,物价低迷,就需要降息,让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不,很快美国就会降息了,因为美国的CPI已经在3%以下。而中国的利率其实是从2017年开始就震荡式下行。经过多次降息,目前的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今年7月份,贷款利率又降了一次。目前,五年期的LPR利率是3.85%。同时,个人存款利率也在降。

7月下旬,四大国有银行把存款利率降了10-20个基点,比如一年期的定存利率只有1.35%,五年期的定存利率只有1.8%。今年6月份的时候,四大行的五年期定存利率是2.5%,目前只有1.8%,可以说在历史上首次跌破2%!

五年期的定存利率不到2%,这么低的利率,对老百姓的储蓄存款的吸引力不大了吧?

但情况正好相反,很多人还在储蓄!

因为外面的投资渠道到处都是坑,尤其是股价、房价跌跌不休。前段时间股市政策有动作,监管机构出台了“国九条”,要求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2023年,上市公司中有近500家的股息率超过3%。你持有股票,上市公司每年要分红,分红的比率超过3%,已经是明显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了。就股票而言,在低收益、低利率的时代,高分红的股票应该相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问题是,还有很多企业不分红,因为他们并没有赚到钱,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怎么分红?

还有很多企业虽然有利润,但分红率比较低,低于1%。

经过上述分析之后,大家应能对目前所面临的“五低”现象有一个总体、大致的了解了。作为个人、作为家庭,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状态,那么人们就只能尽快地调整、适应这个大变局所带来的新常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佚名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