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少了 习近平在政治局会议又提“瞪羚”(图)


舆论和民间普遍认为,中共政策造成中国经济下滑。(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8月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在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官媒称这些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此前向企业家和经济专家提问“独角兽”企业下降的原因,舆论和民间普遍认为,中共政策造成中国经济下滑。

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官媒中新社8月1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一般而言,业界称呼高成长型企业为瞪羚企业,瞪羚企业是指跨过创业初期后,在较短时间内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并且无论在技术、商业模式还是产业组织形式上都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这类企业犹如非洲草原上具有极强奔跑和跳跃能力的群居动物瞪羚一样,虽然个头不大,但是跑得快、跳得高,被普遍认为极具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潜质。这样的企业,不仅业绩年增长速度快,往往还可以迅速实现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官媒央视评论称,一个区域的瞪羚企业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看重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都是创新型企业的突出代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根据瞪羚云数据库的统计,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瞪羚企业数量超过35000家,涉92个行业大类,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和山东,主要覆盖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

在国泰君安研究所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黄汝南看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支持瞪羚企业。与独角兽企业相比,瞪羚企业所处的阶段更靠前,表明政策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也强调“靠前发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表示,近年来,中国瞪羚企业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以融资为例,中国瞪羚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仍可能面临融资方面的问题。比如,瞪羚企业在发展中期,主要存在高速扩张与资金支持不匹配的矛盾。

习近平问“独角兽”怎么少了? 企业家们直挠头

习近平本想给遭受重创的民营企业打打气,结果却适得其反。在5月底,习近平召集一批经过挑选的企业家和经济专家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却令企业家们直挠头。一切都要归因于习近平亲自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人对他治理中国经济的方式更加困惑。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在5月23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在听到与会企业家关于创新和投资的发言后问道:“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独角兽(Unicorn)是指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10亿美元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场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

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没有提及与会企业家是如何作答的。不过,中国社交媒体上立刻涌现了大量分享和评论,有些观点异常直白:一位微博用户写道:“难道不是因为你?”;另一位微博用户指出:“早晚要被国有化,谁愿意投资和扩张?”

一位初创企业投资人说了一句话,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他说,“(最高领导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在他和他的同行看来,这个问题表明领导人认为自己的政策没有任何问题。因此,进行任何实质性政策纠偏的可能性都很小。

虽然中国官方几十年来一直在让民营企业在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始终强调党的控制高于一切。这意味着,中共将加强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对企业家和投资者及其获利能力设定更严格的界限,在某些情况下,中共甚至试图接管政府认为失控的公司或部门,将其纳入政府控制。

最近处理房地产危机的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习近平手下的经济沙皇何立峰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特别强调,必须认识到房地产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

《华尔街日报》认为,做法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是,现有房主的房产权益可能会受到威胁。对任何政府来说,尤其是对强调房地产“人民性”的政府来说,这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更有甚者,一些高级官员还暗示,将加大力度打击助长开发商高风险行为的力量,比如银行家和金融机构等。然而,这种行动以及最高领导人向企业家抛出的那个问题,似乎很难成为解决私营部门信心下滑的良策。

“独角兽”企业数量下降 中国大幅落后美国

根据胡润研究公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全球共有1453家“独角兽”企业,其中美国佔逾700家,中国为340家,中国不仅大幅落后美国,也从2022年的74家降至去年56家。

在2015年至2018年间,中国被视为是“独角兽”企业沃土,然而自2018年,因中美贸易战、地缘政治竞争加剧、西方科技围堵,以及去风险与脱钩政策,使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放缓。

美国Perkins Coie律师事务所北京合伙人齐默曼(James Zimmerman)也提到,北京近几年的政策转变,“中国的科技环境不再是创新人才的避风港”,那些寻求成功前辈脚步的新创公司,眼睁睁著北京“压碎科技企业的雄心”。

曾任中国美国商会主席的他说,“一个又一个,北京压碎他们、迫使他们屈从成为国家统合主义(state corporatism)的工具”。所谓统合主义即是国家(政府)透过对利益团体的控制,达到与政府利益一致的政策。

中南海不听专家建议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超常发展,房价不断攀升,而储蓄利息超低,许多家庭将个人财富投入房地产以图获得更好的财富收益;随着中共政府采取所谓的房地产市场整顿措施,加上持续三年的以动辄封城为特色的所谓疫情清零政策使企业和就业蒙受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房价下跌、房子难以变现,失业者供不起房贷,消费者不敢消费,无钱消费,中国经济增长因此蒙受难以摆脱的拖累。

在这种大形势下,中国国内外众多的经济专家建议中共政府采取政策措施,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谓的对消费者友好的改革(consumer-friendly reforms),从多方面给中国的消费者提供实际的、直接的援助,使他们能够或敢于增加消费支出从而促成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这些专家认为,通过促进中国国内消费促成经济增长有多方面的好处,包括消费增长惠及大众,而中国先前和正在推行的通过基建和出口获取经济增长的路径只是惠及少数企业、少数人;将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植于中国国内消费也可以避免通过出口增长谋求经济增长所导致的与美国和欧洲的贸易摩擦,从而减少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但是,截至目前,北京当局拒绝采纳这样的专家建议。

与此同时,当局也采取了它的一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包括降低购房房贷首付要求;鼓励人们以旧换新,更换住房和家电。但这些措施被普遍认为是不切实际,且成效乏善可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