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围棋不是要争输赢 关键在这件事(组图)
《宋人十八学士图》描绘了文士在园林中,进行着下棋等活动。(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古人造围棋并非为了争输赢,而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生慧增智,抒发意境。透过下棋,我们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这话得从尧帝教导丹朱说起。
围棋最早起源于尧帝。晋代《博物志》有曰:“尧造围棋,以教丹朱。”
尧帝的嫡子丹朱游手好闲,静不下心来,说话虚妄,喜好争辩。一天,尧帝行至汾水之滨,见二位仙人对坐在翠柏下,划沙为道,以黑白石子列出阵图。尧帝上前请教仙人如何教育丹朱,一位仙人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然后指着沙格石子说:“这叫弈枰,也叫围棋,棋局方而静,棋子圆而动,以效法天地……”据说丹朱学了围棋后,果真有了长进。
围棋还与天象易理相关联。围棋盘象征着宇宙由360个天体组成,所以围棋盘纵19乘横19,共361个棋点,多余的中心一点天元即为太极,代表宇宙的中心。360的目数在旧历中为一年的日数,将此一分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为昼和夜。
据说围棋盘面效仿《洛书》。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棋经》中载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棋子分黑白两色,象征阴阳。
《左传》记载,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行。在唐代有了空前发展,唐玄宗特为围棋手设置官职“棋待诏”,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翰林院,故统称“翰林”。
从修炼人的角度看,围棋与八卦、《周易》《河图》《洛书》一样,都不是这一期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史前文化,其实是神传给人类的文化,“此物只应天上有”,如《梨轩曼衍》所云:“围棋初非人间之事……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
有人比喻说,中国象棋是儒家的棋,围棋是道家的棋,还真有几分贴切。象棋的帅车马炮士像兵各有各的行棋规矩和职责。恰如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围棋呢?黑白二子,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可谓变化无穷。一阴一阳谓之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外势于实地、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等等,这些道理都形象地在棋盘上演绎着。真是博大精深,玄妙无穷,绝非人的智慧所能参透。千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布衣乐此不疲,也演绎出多少传奇佳话、美文诗赋,乃至兵书策略、治国方略……
而到了现代,很多棋手对围棋的理解已经逐渐远离了其背后的内涵和意境,完全成了计算的本领,以功利胜负为目的,甚至用计算机来代替。围棋之道几近失传。
实际上,何止围棋要失传了呢?在古代,各行各业都十分讲求静心调息,讲求提升境界和内涵。棋如其人,文如其人。整个的人类社会绝对是人类应该有的状态。反观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物质繁荣,但人们却逐渐丧失了道德境界的修养。在物质诱惑下,精于算计,功利胜负,逐渐失去了人应有的状态。
下棋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为什么说“千古无同局”?
围棋形式简单,只有黑白两种棋子,规则也很简单,但是它的玄妙却是任何其他棋类不能比超的。361个棋点,变幻无穷,若以一秒钟数过一种棋形变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数完,大约要数亿年的时间。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围棋的变幻数量时,称“大约连书‘万’字四十三,即是局之大数。”“四十三次万倍乘之”,为3的361次方。因而有“千古无同局”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