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处在岔路口之际 中共三中全会前出现异常信号(图)


中共三中全会前出现异常信号。(图片来源:FRED DUFOUR/AFP/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6月27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6月27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拟提请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的文件。三中全会前夕出现异常信号,分别是中央经济决策层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未统一思想。

习近平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三中全会文件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报道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异常信号 思想未统一

按照中共惯例,每5年一届的党代会期间通常会召开7次中全会,其中除了二中全会是在“两会”换届前召开之外,其它全会都在每年9月至11月召开,三中全会被认为是定调中国经济发展路线的重要会议。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去年底一路延宕至今,推迟的理由众说纷纭。

三中全会召开前,发生一起不寻常事件:

中国总理李强6月25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针对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Klaus Schwab)关于中国如何面对消费不振、人口老龄化等经济挑战的问题,借着中医的固本培元理念回应称:“经过疫情几年的冲击,经济就像一个人大病初愈,按照中医理论,这个时候是不能‘下猛药’的,应该精准调理、慢慢调理,使它的基础逐步得到恢复。”

然而,在中国官媒新华社的报道中,李强的回应只留下:“我们注重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打好政策‘组合拳’”。

关于“不能下猛药”的相关谈话,消失在新华社的通稿中。

另外,在自由亚洲电台“亚洲很想聊”节目中,时事评论人士陈破空分析认为,三中全会在此前一直被定义为谈改革、谈经济的会议。习近平的想法一般都是偏左的,中央与地方未统一思想。“习近平偏左、地方偏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会进行”,陈破空进一步指出,“可以看出三中全会召开气氛很紧张,有可能习近平的各种意志,强摘的瓜不甜,搞得大家很不开心,仍然是矛盾重重问题。”

舆论关注中共三中全会将重点解决的经济问题

6月27日,法国《费加罗报》连同法新社报道说,这次重要会议(三中全会)将于7月15日至18日举行,分析人士预计,原定于去年秋季召开的这次重要会议结束时,将出台支持经济活动的措施。

《费加罗报》指出,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柱,长期以来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一。另外,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也阻碍了经济增长,抑制了家庭支出,而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也拖累了购买力。今年5月,习近平呼吁将解决青年失业问题作为“绝对优先事项”。

中国的失业率去年创下了历史新高,在此之前,中国官方曾暂停公布失业率数据,以重新审视其计算方法。中国的出口也令人担忧。北京与华盛顿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盟与其的紧张局势,也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了压力。

出口历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表现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家公司的就业。6月25日,李强呼吁“反对经济脱钩”,因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准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脱钩”是指一个国家断绝与另一个国家的所有经济联系,或至少限制对另一个国家的依赖。

《费加罗报》最后提到,上周,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承认中国经济正面临“挑战”,但排除了许多经济学家主张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的想法。为了巩固公共财政,北京政府抵制了这一想法,并且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对中国来说,它与近几十年来推动中国跃居世界经济之首的增长相比,仍然相去甚远。

BBC中文6月27日报道指出,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内外压力,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否会像46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迎来一场突破性的改革之会?

“我们在各地调研时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中国现在需要一次类似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要有振聋发聩的重大改革来打破僵局,给全社会带来信心。”位于北京的安邦智库在发给BBC中文的分析报告中表示,疫情带来的财政和经济创伤2022年显现,2023年企业信心、老百姓信心都严重不足,中国经济恢复远不如预期,这种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中国下一步如何改革的预期在上升。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表示,三中全会的召开正值关键时刻,公共部门(政府投资、国企等)的行动有助于稳定增长;但私企和家庭的情绪依然低迷,现在看到情绪有触底迹象,还有全球保护主义情绪高涨,因此明确而有力地传达支持性政策方向有助于巩固近期的积极势头,帮助经济走上更可持续的复苏之路。

宋林所指的“情绪低迷”反映在中国的经济数据上,持续数月的物价走低、消费降级,以及股市和楼市的不断探底;“积极势头”则是,2023年疫后首年,中国经历经济反弹乏力,但202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超过预期,此前多个机构对一季度增长的预测都在5%或以下。

中共三中全会或将确定税收新政策

据路透社6月20日报道,政策顾问表示,中国推行税制改革将侧重于允许地方政府保留更多财政收入,市场普遍认为这是消除金融风险的重要一步。

他们表示,将中央政府的收入重新分配给地方政府的措施,以抑制中国房地产危机暴露出的土地财政成瘾现象,这将成为7月份的中共三中全会的首要议题。

四位政策顾问向路透社表示:“土地财政阶段结束后,推动改革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的压力很大。”由于事态敏感,其中三人要求匿名。

此次三中全会将讨论中国30年来财税体制的最大改革,决策者希望缓解人们对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的担忧,这些债务给金融机构和经济增长带来风险。

中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地方政府自身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额的54%,但其支出却占86%。

这种不平衡源于1994年的财税制度,当时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支出激增和通货膨胀之后,旨在限制地方独立筹集资金的能力。

但地方政府通过创建预算外融资平台、城投公司(北京当局正在严厉打击)和拍卖住宅开发用地来规避这些限制,从而助长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

202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陷入严重低迷,而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土地出让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贡献从五分之一上升至近三分之一。土地出让不再是可靠的摇钱树:此类收入从2021年8.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峰值缩减至2023年的5.8万亿元。

中共领导人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财政改革计划,但没有提供具体细节。

政策顾问表示,主要的变化可能是围绕地方政府保留多少收入。目前,地方政府获得一半的增值税收入和40%的个人所得税,而中央政府获得大部分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

顾问们并未透露未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划分的具体数字。

但他们表示,地方政府可能被允许保留大部分消费税(占中国总税收的近十分之一)和更多的增值税(占三分之一以上)。

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北京方面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资金,三中全会的议案还包括这些议题。

顾问们表示,其目标是通过平衡收入和支出来阻止政府债务的积累。

“地方政府的支出应该基于其财政能力,”第二位顾问表示。“一个成熟的社会不再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

分析师表示,财政改革可能无法解决其他结构性失衡问题,例如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以及家庭消费疲软。但投资收益却在不断减少,过去15年来,中国的债务增长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就是明证。因此,税收收入也很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计算出中国的税收占GDP的比例为14%,而七国集团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为23%。

如果不提高资本或企业税,社会支出就难以得到资助。对家庭征收更多的税是一个困难的提议,因为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上限是世界上最高之一,达到45%。

但扭转这一局面违背了北京当局的全球工业和技术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该战略目标将资源引导至工厂和科学实验室,而不是消费者。

“税制改革应该支持工业发展,”中国新供给侧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贾康表示,中国仍然想要“把蛋糕做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