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距离津巴布韦化还有多远?(组图)

2024年4月23日,中国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准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作为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储备。这位负责人还称,一些已开发经济体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被迫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中国央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央行买卖国债与其他国家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同日,财政部也明确回应,支持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另有御用专家提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但国债发行规模要相对足够大,同时发行节奏要相对稳定,才能有效实现政策传导,避免市场利率大幅波动;而且,未来央行开展国债操作也会是双向的。

根据这些政府部门当下的密集放风可以看出,中国央行期待透过这样的操作向整个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持有国债的各种机构,将手上的国债卖给央行之后,他们手头上的现金无疑就会宽裕起来,然后再把这些余钱投入到流通领域,从而增加现金流动性。

这其实就是人们早已熟知的欧美日央行的QE操作——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然而,这样的操作,在欧美日可以,但在当今的中国绝对不可以,因为它只会给中国社会带来灾难性的通胀后果。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从非洲小国津巴布韦的世纪通胀潮说起。


本文为荣誉会员专刊内容,请加入荣誉会员后继续阅读。荣誉会员每年将享受24期的《看中国会员专刊》。图文并茂,设计精美,至尊专享。

点击此处免费预览一期半月刊。

如果您已是荣誉会员,请登陆后,刷新本文即可阅读。




本文留言

作者靖晔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