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将至 我们必须要做这件事(组图)


人们往往会逃避死亡(图片来源:Pexels)

你是否曾想过,当我们的灵魂随着科技进步而改变时,人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癌症是老化的细胞坏了,突变了。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的心灵是否也突变了?面临更多的新科技、更普及的人工智能,将来的医疗生态更加多元化,人类互信互爱的美德将因此更加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人性、灵性不见了,被科技取代了。世界的事情与环境都发生突变或巨大的变革,变得更多元、步调更快,我们应该如何对应?马偕医学院临床教授张明志在《随时放得下的功课》(时报出版)一书中提到,假若一辈子就这样生病死了,我们有学到什么呢?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是很大的功课,可以学习很多。人生的目标在于有没有把功课做好,而不是风光一辈子。

科学家扮演上帝,创新换取商业利益

生命的尽头是永恒,而知识的尽头却是死亡。科学家喜欢创新,扮演上帝的角色,就像魔法师一样。他们利用创新的事物来换取商业利益,进而影响政治,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死亡在尽头等待。我们看到,医学和生命科学也是如此。复制生物和基因改造,这些除了满足好奇心,还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说白了,就是赚大钱。

延长生命背后的意义,是失能残破的余生

于是,人们开始逃避死亡。尽管医生如何告知,很多人还是相信人类可以突破医学的极限。因此,有些人的死亡过程变得漫长。过去几个星期内会死亡的病人,如今可能延续很多年。虽然这样有意义地延长了生命,但生活品质呢?卧床不起、依靠呼吸器,或者住在加护病房。这些耗费大量金钱换取的生命,背后又意味着什么?他们的余生,多半是失能、残破的。他们感恩了吗?悟道了吗?更加认识神了吗?还是每天担心病情恶化、复发,或死亡的降临?

面对生死难以抉择,永远无法做好准备

病人问:“医生,救救我,我还不想死!”

医生问:“那你什么时候愿意死?”

病人答:“无论如何,我都不想死。”

医生又问:“如果你能暂时活下来,你想做什么?”

病人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没好好享受生活。”

医生问:“举个例子,有什么事是你想完成的呢?从最重要的到不太重要的,列出你的愿望清单?”

病人沉默了……然后说:“死亡很可怕,我不知道该列什么。我永远都不可能准备好……。”


我们理应在心中存有善念(图片来源:Pexels)

活错方向等于白活一场,原地打转也无妨

如果活错了方向,就等于白白过了一生。有些人认为,即使在原地打转,看看风景也无妨。也许有人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走错了路,就像一场梦,但最终会有醒悟的时候。无论是疾病、治疗、复发、痊愈还是死亡,这些都是救赎的过程。生病不是罪过,死亡也不是罪过。通过生病,我们才会明白人类的渺小,才会珍惜每一天平安的日子,明白我们多么需要他人的帮助,需要风调雨顺的环境。死亡只是考验结束的一部分,不是及格或不及格,也不是奖励或惩罚。死亡只是生命乐章的结尾,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一辈子没做坏事,行善却常无言以对

回顾我们的病人,他们常常说自己一辈子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病痛折磨。我在一些早期的著作中都有提到这个问题,但当我反问他们:“你做了哪些好事,比别人特别好呢?”这时,他们通常无言以对。不做坏事,这没错,很多人都遵守法律,但要积极行善,就看个人的修养和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了。很多人其实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认真去实践。

心存善念即成神影,早闻真理死亦无憾

应该这么说,我们心中存有善念,内心有至高无上的神或宇宙的创造者。我们行善是本着初心,并不是刻意去讨好任何神灵。早上听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无憾。我们完成了人生的任务,在这一生中,做盐做光,为社会尽力。当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就成就了更高的境界。这是一个圆满的过程,是欢喜接受的能量转换,是永恒的变化和重生。

(本文节录:《随时放得下的功课:心灵病房的18堂终极学分》一书)

本文留言

作者张明志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