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就任总统 如何打造二次台湾经济奇迹?(图)


赖清德正式就任第16任中华民国总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4年5月20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5月20日,赖清德正式就任第16任中华民国总统,表示要打造新台湾创二次经济奇迹,成经济日不落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优势和劣势都可能对未来台湾经济产生影响,地缘政治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赖清德要创造第二次经济奇迹

港台时间5月20日上午9时,赖清德、萧美琴在总统府完成宣誓,正式就任第16任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美国国务卿发表声明祝贺赖清德就职,以及祝贺台湾人民再次展示强大民主。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在总统府前的庆祝大会上,赖清德以“打造民主和平繁荣的台湾”为题发表就职演说,阐述他将带领执政团队“承先启后、迎向未来”,继续在正确道路稳健前行,整体呈现新政府团队稳健、自信、负责及团结的基本态度。

赖清德演说时表示,过去他担任行政院长、副总统,到全国各地的产业拜访,了解台湾产业的潜力和需求。未来,政府会跟产业界密切合作,把握三大方向,推动台湾的发展。

第一个方向是,“前瞻未来,智慧永续”。面对气候危机,必须坚定落实2050净零转型。面对全球智慧化的挑战,台湾站在半导体芯片矽岛基础上,将全力推动台湾成为“人工智能之岛”,促成人工智能产业化,加速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并让产业人工智能化,用人工智能的算力,来提升国力、军力、人力和经济力。

同时,也必须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透过数位转型,以及净零转型的双轴力量,来协助中小企业升级转型,追求包容性成长,打造智慧永续新台湾,创造台湾第二次经济奇迹;除了投资新创,培育新世代隐形冠军之外,无论是量子电脑、机器人、元宇宙,或精准医疗,各领域的前瞻科技,我们也都要大胆投资,让年轻人可以追逐梦想,也确保台湾在未来世界的领先地位。

第二个方向是,“竞逐太空,探索海洋”。台湾立定目标,要让台湾成为无人机民主供应链的亚洲中心,也要发展下一个世代通讯的中低轨道卫星,进军全球太空产业。更要探索海洋,发挥海洋国家的优势,丰富民众的海洋生活,并且投入海洋科技研究,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让台湾的经济与产业,往更多面向发展,无远弗届。

第三个方向是,“布局全球,行销全世界”。台湾已经申请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政府会积极争取加入区域经济整合;跟世界民主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障协定,深化贸易伙伴关系;并解决碳关税问题,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站稳全球供应链的关键地位,好好把握地缘政治变化所带来的商机,发展半导体、人工智能、军工、安控,以及次世代通讯等“五大信赖产业”,并且持续改善投资环境,欢迎台商回台投资,鼓励在地的企业扩大投资,根留台湾。

赖清德强调,他要向各行各业的朋友保证,各位有雄心壮志,追求顶尖,政府也有决心鼎力相助,让台湾的产业能够立足台湾、布局全球、行销全世界。台湾绝对有能力,成为“经济日不落国”,无论太阳从哪里升起,都可以照到台湾的企业,造福当地的发展,也让台湾人民能够有更富足的生活。

台湾经济现状

台湾奇迹,又称为台湾经济奇迹 (Taiwan Economic Miracle),是指台湾从1950年代开始的经济高速成长的现象,台湾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台湾成为主要的经济大国和已开发国家、台北成为世界着名的国际大都市。

台湾经济奇迹包括快速的工业化、国民所得急速增加、台湾民主化、台湾本土化、科技迅速进步、国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而后台湾转型成为高科技产业大国,台湾的高速经济成长,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未开发国家的典范,而台湾经济奇迹的成果,总结为“台湾经验”,台湾经验在美国、欧洲、亚洲、中国大陆等世界各地快速流行。

2023年,台湾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2.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8位。人均GDP为3.2万美元,在亚洲四小龙中仅次于新加坡。台湾经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外贸依存度较高,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100%。

台湾经济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即服务业占比约52%、工业占比约32%、农业占比约16%。服务业是台湾经济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化工、纺织等行业。农业在台湾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小,但仍具有一定重要性。

台湾经济优势与劣势

台湾经济优势:1、地理位置优势。台湾位于东亚海峡西岸,地处亚太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2、人力资源优势。台湾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3、产业基础优势。台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机械、化工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对外开放优势。台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密切。

台湾经济劣势:1、资源匮乏。台湾自然资源贫乏,能源、矿产等重要资源依赖进口。2、市场规模有限。台湾人口规模较小,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经济发展规模。3、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台湾经济结构偏重于中下游环节,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4、外部环境复杂。台湾受制于与中国大陆的两岸关系,外部环境复杂,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来自北京的经济胁迫

近年来,北京当局对台湾施加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对台湾的农产品采购:中国大陆是台湾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中国大陆减少了对台湾农产品的采购,对台湾农业造成较大冲击。

2、限制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发展:中国大陆对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和经营设置了一些限制,对台资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阻挠台湾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中国大陆阻挠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贸组织,限制台湾参与国际经贸合作。

尽管面临着来自北京当局的经济胁迫等挑战,但台湾经济仍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潜力。未来,台湾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特别是在美中科技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华盛顿近年来颁布数项限制中国获取芯片产品、芯片制造设备、技术和人才的管制规定,并联合亚洲与欧洲盟友联合执行这些被北京当局视为“卡脖子”战略的限令。北京被迫自力更生,砸入数千亿美元发展国内芯片技术,但在高端领域收效甚微。

在台湾有“护国神山”之称的台积电常常成为“硅盾”讨论中的焦点。2022年,一名有官方背景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曾呼吁“收复台湾”、把台积电“抢到手”。甚至有美国学者提出“焦土战略”,以摧毁台积电相关生产设备为威胁,施压北京打消入侵台湾的念头。

据美国之音此前报道,战略咨询分析师亚历山大·尼尔(Alexander Neill)认为,“硅盾”的概念并不过时,随着台湾半导体制造实力的不断完善,“硅盾”的作用并未减弱。

“现在有的一种担忧是,中国正在尽最大努力试图在非常低的纳米范围(注:芯片制程越低,技术水平越高)制造硅芯片,中国可能获取可以直接与台积电竞争的技术,”尼尔说。

但芯片制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尼尔说。“台湾通过获取各种相关机械和操作这些机械,完善了生产、创建极其敏感和安全设施的能力……台湾已经成为这一过程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除了提供(芯片)产品本身。我认为中国很难独自复制这一过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