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毛泽东 两人都做过的一件事(组图)


同样借《二十四史》,蒋介石与毛泽东有何不同。(网络图片)

蒋介石和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个性不同,价值观不同,一生纠结缠斗,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给后人留下了政治遗产,台海两岸至今分治。两人还做过一件趣事,就是借《二十四史》,但所用的方法和态度却大不同。

蒋介石借《二十四史》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蒋介石想看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他亲笔写给马衡一张借条,命秘书陈布雷去找马衡借书。

马衡生于一八八一年,一九五五年逝世,浙江鄞县人,是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精于汉魏石经,抗战期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故宫博物院西迁工作。

当时,马衡看看蒋介石的借条,要陈布雷在条子上面签上“在一个月内归还 ”的保证,当即把陈布雷气走了。

陈布雷回去在蒋介石面前发牢骚说:“这《二十四史》是一个月内能看完的书吗?这不是存心刁难我们吗?”蒋介石苦笑着说:“哪里是刁难啊,就是明摆着不借给我嘛。”

三天后,马衡送了一部由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民国新版《二十四史》给陈布雷,说:“蒋先生要的书我给您送来了。”

陈布雷只气得眼直翻,他讥讽地问:“马先生,蒋公要的是这个吗?”马衡当时不客气地说:“蒋先生要是看书,就是这个。蒋先生要是别有图谋,就是那个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

马衡把陈布雷这位笔下生花、文坛老手抢白得张嘴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后来,有小人在蒋介石面前搬弄是非,说马衡坏话。欲落井下石,取而代之。

蒋介石决然说:“故宫文物,只可讬马衡。国宝由他保管,国人放心。”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看中国视频截图)

毛泽东借《二十四史》

无独有偶,一九四九年毛泽东进北京城后,指示秘书田家英,也要他置一部《二十四史》。

于是,田家英费劲心力,终于在琉璃厂一家书画古玩店里,看到了一部一九二三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线装影印版完整的《二十四史》。他如获至宝,二话没说就买下来,兴高采烈地把书运到毛泽东的书房。谁知毛泽东一看,大皱眉头。说:“你给我把它都搬出去,我不想看这种东西。我情愿看乾隆印的书,也不要看国民党印的书!"

田家英这才明白,毛泽东想要的,是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自己费尽心力买下的民国版本的《二十四史》,是出力不讨好了。于是,田家英第二天就来到故宫博物馆,找到馆长马衡。田家英向马衡说明来意,想为毛泽东要一部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

不料马衡一听,数声冷笑后说:“真是异想天开,我这里每样东西都是国宝,任何私人都不能动。别说要,借都不行。此例一开,我这故宫博物馆,岂不成了私人宝库?”

马衡的一席话,当即把田家英说的面红耳赤,甚至有点无地自容。心里对马先生的敬业精神和骨气,钦佩不已。

可钦佩归钦佩,但这事是毛泽东亲自交办的,还得交差啊。

田家英无奈,几次跟马老先生商量,委婉说出了自己的难处,也暗示了毛泽东非他人可比。

可马衡就是不买帐,傲视君王的派头,一点不比毛泽东差。

就在田家英快要死心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马衡却被调到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离开了故宫博物馆。

马衡走后,田家英再去借这套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自然是一路顺风。

毛泽东如愿以偿,这部乾隆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整整伴随他终生。据说,毛泽东在上面即兴挥毫,抒发了很多感慨。可以推断,他认为天下宝贝物都是自己囊中私物。

然而不知道的是,在毛泽东死后,故宫博物院还敢不敢、能不能将这一国宝收为国有?

本文留言

作者佚名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