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炒作“五一” 消费不足经济仍存弊病(图)


内需不振、消费不足,仍是中国经济的弊病。(图片来源:STR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5月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官方炒作5月1日开始的劳动节假期为“黄金周”,但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却高达49小时,即便这样,贫富差距巨大的中国也不会变成高收入国家。并且内需不振、消费不足,仍是中国经济的弊病。

劳动节?中国周平均工作时间49小时

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工人阶级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进行的斗争。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罢工持续了几天,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共同节日——国际劳动节。

1920年5月1日,中国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劳动节”相关的活动。

中共1949年建政后,官方1950年将“劳动节”确立为法定节假日之一,1999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5月1日到3日列为三天劳动节假期,最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方促消费大型节日。

一百多年前美国工人阶级争取8小时工作制,然而,现在中国民众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仍未降低到这个标准。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

中国经济下滑 官方促消费意愿落空

从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的信息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人们的收入减少,伴随而来的是在吃喝玩乐上支出的缩减。

旅美经济学者、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恒青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分析说,中国消费者在本次“五一”假期的信心还有待衡量。“总的来说经济不好,大家减减压、休息一下还是可以的,真的消费的心情我不觉得会是这样,目前也没看到这样。跟过去情况应该差不多,现在都是短途旅行,一日游占多数,不在外面住宿。”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教授谢田认为,房地产市场岌岌可危、股市萎靡不振,导致中国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信心持续不足,仅靠放长假来提振消费的有效性不大。“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没有信心,对经济前景没有乐观的态度,所以现在鼓动调休来刺激消费,基本上不会有太大作用。”

谢田说:“说到底,刺激消费一定是(扩大)就业和收入增长。”

目前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内需低迷,中南海的决策者正试图刺激消费,此前曾在2009年和2010年推出类似的以旧换新计划来刺激内需。

华侨银行(OCBC)大中华区经济学家Tommy Xie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设备升级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并不是解决中国的结构性问题的灵丹妙药。他说,这可能是一种短期解决方案,或可为中国重新平衡本国经济赢得更多时间。

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低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许多中国消费者面临债务压力之际,包括苹果公司(Apple)、雅诗兰黛(Estée Lauder)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在内的西方公司纷纷公布在华销售疲软。在许多民众缩减开支之际,中国官方正优先推动制造业和出口,而这一战略正在加剧中国与西方的贸易紧张关系。

中国长期的房地产繁荣而后爆发危机是家庭债务增加的重要原因,因为许多人为了买房不得不借更多的钱。一些购房者背负额外的债务是为了置办更多房产用于投资,有时甚至任凭房子空置。如今房地产热潮已经结束,房价正在下跌,许多人无力偿还债务。

家庭债务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随着经济停滞不前,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信用卡或动用个人信贷额度来应付开支。对中国领导层来说,家庭背负巨额债务而无力消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仍是个问题。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经济学家Amir Sufi对《华尔街日报》表示,家庭债务激增往往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即使在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中国不可能轻而易举解决这个问题。“一旦这个周期开启,通常就漫长而痛苦,而且难以预测何时结束。”

中国要变高收入国家几乎不可能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在2014年,中国的政府顾问、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变成高收入国家。这项预测10年后,林毅夫近期做了一些调整,声称只要维持GDP(国内生产总值)5%的成长率,这个目标就会在2025年或2026年实现。但多项数据显示,中国离高收入国家越来越远。

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石磊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比喻为步行11公里,他说,中国已走完了前10公里,但“最后1公里可能是中国永远无法走完的距离,这与中国走过的任何1公里都不一样,这不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目前中国被世界银行列为“中上收入国家”,世界银行每年都在提高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以保持实际水准不变。

纽约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指出,中国在历经30几年接近10%的年成长率后,近年来已大幅放缓,而且因中国面临结构性而非周期性问题,下降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这些问题包括人口老化、房地产部门的持续低迷、私人和公共债务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化改革的缓慢。

经济学家还指出另一个问题:尽管中国自2010年以来就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年均成长率达6.8%,但人民却没有以同样的速度获得财富。

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教授郑永年在2022年出版的书《中国方案》中所说的,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更多是由高收入群体推动,而中低收入群体的增幅则远远落后过去几年的数据。

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表示,从长期来看,中国要实现2035年成为“中等已开发国家”的目标面临更大挑战,以人均GDP而言,中国目前名列第71。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在2022年10月中旬中共20大会议上承诺,要让中国在2035年达到“中等已开发国家”水准。

夏春指出,如果中国以西班牙和沙特阿拉伯目前的人均GDP(2022年为3万美元)作为“中等已开发国家”的标准,那么到2035年,中国需实现6.8%的年复合成长率,人均GDP才有望达到“中等已开发国家”的水准,但这是个非常难以达到的目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