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惊觉 日本强大但日军有一大弱点(组图)
四个字的秘密让日军无法征服中国。(网络图片)
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1910年11月,日本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同意了清国留学生的实习请求。这份长长的名单上的学生,将前往日军第13师团参军,名单末尾,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名字——来自浙江的蒋志清。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多年以后,他将成为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他为人熟知的另一个名字是——蒋介石。
蒋介石来到日本,是为了学习日本,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日本原来是很小很穷的国家,人口不及我们,力量不及我们,但是何以在很短时间,就能有今日之富强呢?”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蒋介石选择到日本的军队去,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军队,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风貌,日本强大的秘密,就在日军当中。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陆军效仿法国,后来又效仿德国。蒋介石发现,比起战略战术来,日军更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崇尚西洋训练方法的日军,精神教育的核心,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
《军人敕谕》,日军精神的核心。这道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文件,被日军视为生命,不仅每人都要熟练背诵,每天早上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大声喊出《军人敕谕》的信条。
《军人敕谕》的主要信条包括五点,分别是“忠节、礼仪、武勇、信义、质朴”,这正是脱胎于中国的“礼义廉耻”。蒋介石不禁感慨说:“日本人虽然口里没有提出‘礼义廉耻’,但是无论吃饭、穿衣、住房子、走路以及一切行动,在有形无形之中,都合乎礼义廉耻。他们以这样的教育方式,才造成今日这样富强的国家。”
这就是蒋介石眼中日本强大的秘诀。1911年,蒋介石回国投身革命,中国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越来越紧急。蒋介石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日本,要反过来灭亡中国了!
痛心疾首的蒋介石曾感叹:“本来是中国的优良精神和哲学,中国人自己不能保存、应用,而被他人(日本)窃取了一部分,就要用它来灭亡中国,这是我们民族最大的耻辱。”
他开始在中国传统之道中,寻找拯救中国的办法。
1924年,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开始筹建黄埔军校,他向中国传统要答案,不仅利用了传统治军方法,还极力推崇曾国藩等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和思想。
然而,让蒋介石头疼的是,要制敌,就要找到日军没有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超越日军呢?
正在他苦苦思考之际,一副孙中山的字,映入他的眼帘:“博爱”。
1925年元旦,蒋介石对黄埔军校学生训话时表示:黄埔军校的校训是“亲爱精诚”四字,“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中国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亲爱精诚(网络图片)
为什么蒋介石选了“爱”,作为黄埔军校的校训呢?因为他发现了日本军队的最大弱点。
据蒋介石回忆:“我看到日本军队的下级干部,用对奴隶牛马的方法来打骂士兵,当时就觉得,这种军队能够打仗吗?”
蒋介石认识到,日军部队表面上讲究礼仪,讲忠君,讲纪律,但唯独不讲人性、讲爱,那所谓礼仪就是一个空架子,一旦失去约束,日军会比谁都野蛮。(而所谓“爱”,是和谐共处,是“博爱”、“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爱战友、爱民族、爱国家,这就是黄埔精神,这就是中国抗战的脊梁。
抗战爆发后,正如蒋介石所料,日军撕下了道德礼仪的面具,在中国的南京等地方,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以“爱”为支撑的黄埔将士,在各场会战中热情高涨、军纪严明。
淞沪会战中,上海居民夹道鼓掌,欢迎黄埔将士,而黄埔将士拒绝休息,要求直接到第一线,投入抗敌斗争,这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坚韧的黄埔将士,成了日军最大的敌人。日军文件中写到:“中国军队劳累困窘已到极点,全军弥漫厌战气息,产生重大动摇,然而,其上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出身者,顽固坚持抗日思想,有着不可小视的战斗意识,营长以上的干部对士兵这么说:‘宁可饿死,决不投降!’”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说:“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在于以黄埔军校中,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战斗意志,历次会战中,他们是主要战斗原动力。”他承认日本战前,低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黄埔抗战精神。
在中日正面战场上,22次惨烈大会战,都有黄埔将士前仆后继地为国捐躯。各期黄埔军校生一毕业,都直接开赴抗日前线参战。抗战八年,200多名黄埔教官和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2/3的抗日之师,抗战胜利后,黄埔军校毕业生幸存者仅一万一千多人,相比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有四十名黄埔将军壮烈殉国。以致后人赋诗纪念说:“故土新坟抗日冢,何处白骨无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