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文革“破四旧”北京全聚德烤鸭蒙难记(图)

 2024-02-04 19: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北京老字号“全聚德烤鸭店”文革劫难
经历了晚清和民国的全聚德烤鸭店,在文革中被砸烂牌匾。(网络图片)

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传统文化现象。“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使“全聚德”烤鸭成为北京的象征。

杨全仁创办“全聚德”  慈禧也爱吃

“全聚德”创始人是杨全仁。最初他主要是在前门外做生鸡鸭买卖的小本生意,由于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红。杨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德聚全”买卖不兴,店黄了。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盘下了“德聚全”店铺,改名为“全聚德”,并礼请当时的秀才钱子龙题写了匾额。

为什么将号颠倒过来?原来是要转运,意味着日后必定时来运转,生意发达。“全聚德”有三个含义: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为先,与“杨全仁”的名字相合。

全聚德
“全聚德”的德字少一横。(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不过,很多人知道“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横。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就像多音字一样,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有横。比如,现立于北京国子监孔庙的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一横;又比如生活在与全聚德创立同期的清代画家郑板桥,他书写的“德”字,也是有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横。

但还有一种说法是,杨掌柜创业时,一共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是14个人。为了让大家同心协力,就有意把牌匾上原本要用15笔写成的“德”字有意少写了一笔,表示14个人齐心齐力,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

无论如何,在杨全仁的认真经营下,全聚德越做越红火,由一个普通的烤炉铺发展成为一个以挂炉烤鸭为特色、兼有各式炒菜的名副其实的餐馆。全聚德的烤鸭之所以好吃,除了工艺外,还在于其鸭子肉没有腥味(有专门的养鸭场)。此外,全聚德的就餐环境和服务也非常好,早先还曾有外卖,并有“准时”、“不误”的服务口碑。据说,包括慈禧在内很多大人物都喜欢吃烤鸭,《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说,有谁想看我的《红楼梦》并不难,只要他用南酒和烤鸭来招待我就可以。

经历了晚清、民国的全聚德烤鸭店,一直保持着其以往的特色。不过,中共建政后,北京名产全聚德烤鸭也没有逃脱文革的疯狂大潮。

1966年,毛发动文革后,“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许多老字号牌匾被红卫兵当作“封、资、修的黑货”砸烂,全聚德也不能幸免于难。

摘招牌 撕字画 老掌柜被批斗

1966年8月19日晚上,北京几所中学上千名红卫兵闯进了全聚德烤鸭店。在红卫兵的厉声呵斥和煽动下,烤鸭店“革命职工”将挂在店门口已经70余年的“全聚德”的招牌摘了下来,换上了由红卫兵事先写好的“北京烤鸭店”的长条油漆大木牌。红卫兵们走遍全聚德的餐厅、厨房、宿舍,把原来挂在店铺里的山水字画全部撕毁,又推举出10名红卫兵作为烤鸭店的“治安员”、“服务员”、“毛泽东思想宣传员”在店铺留驻。

很快,留驻的红卫兵到新华书店订了100幅毛的画像,在烤鸭店内四处张贴,毛的语录也贴的到处都是。红卫兵还带领烤鸭店职工进行“政治学习”,让他们认识到:“全聚德”三个字是资本家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铸成的,是剥削的象征,因此要取消招牌。据说,在1968年底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红卫兵破四旧成果展览会”上,全聚德的百年老匾也被展示出来。

而时任全聚德烤鸭店掌柜的杨福来也被批斗,并被下放到南苑的猪场喂猪。后来因中共领导人需要带外宾来全聚德吃饭,而被“特赦”。

文革结束后,全聚德在1980年正式恢复老字号名称,并找回了百年牌匾,但其所经历的荒唐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疯狂。

責任编辑: 文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