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歧路亡羊”暗藏什么大道理?(组图)


成语“歧路亡羊”又可作“多歧亡羊”。(图片来源:Pexels)

成语“歧路亡羊”典出《列子·说符篇》,讲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为我”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等思想的杨子(杨朱),在知道邻居走失了羊之后,所衍生出的相关事情。“歧路亡羊”又可作“多歧亡羊”,主要意思是指:岔路很多,导致走失了一只羊,也比喻事理繁杂多变,求道者误入迷途,而终无所成。这一则成语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歧路亡羊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带领多位家属亲友去追寻,又请杨子的童仆帮忙追寻。杨子问:“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

当大家回来后,杨子问说:“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没有追到,羊还是跑掉了。”杨子问:“怎么会让它跑掉了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是从哪条路逃跑的,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闻言,脸色大变,很长时间不说话,整日失去了笑容。杨子的学生觉得奇怪,变问老师说:“羊是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的,您为何要变得不说不笑呢?”杨子不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何意思。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并非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歧路亡羊”是指:岔路很多,导致走失了一只羊,也比喻事理繁杂多变,求道者误入迷途。(图片来源:Pexels)

评析

这篇寓言在结构上采取了寓言套寓言的复合寓言方法,从羊寓言引出另两个寓言。若只选前半部分歧路亡羊寓言,而不选后两则寓言和最后的议论,就很难领会到其完整的寓意。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所以,这则寓言的寓意也与修道、悟道方面的道理有关。

从寓言中杨朱的沉默和关于学泅水的譬喻可以看出,对于如何避免误入歧途,他心里也是一片茫然。杨子心中的“道”还只是世间虚静无为的处世之道,不是出世间的修炼之道。

至于心都子提问中的寓言,表面上虽然是在问仁义,实际上却是把仁义当做获取名利的工具,并在身和名之间权衡世间的得失和取舍。这种思维方式都是一种负面的思维方式,不是放下世间一切,积极向上、向善,进而提升道德和境界的正面思维方式。这才是杨子“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也未想明白的“归同反一”根本或本质问题。

(取自:王舍微〈寓言成语评注:歧路亡羊〉一文。文章经过删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