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战争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影响(图)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图片来源:PEDRO PARDO)
【看中国2023年11月8日讯】10月17-18日,中国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此时距上届峰会已有四年。这段时期,世界发生了剧变: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Covid-19疫情,俄乌战争未完,以巴冲突又起。可以说,这次“一带一路峰会”是在全球地缘政治发生剧烈变化的状态下举办的,必然要受到影响,所以本次峰会其实是高调下的全线收缩与重点调整。
中伊关系虽然加强,但中东却成火药库
北京的一带一路峰会的到会元首只有不到30位,外界将此作为中国影响力下降的标志之一。其实与其说是中国影响力下降,不如说是深受俄乌战争影响的欧盟正陷入经济衰退,根本没心思“赞襄盛会”;对中东各国元首来说,更重要的会议是10月21-22日在埃及举办的巴勒斯坦问题开罗和平峰会,毕竟扑灭本地区的战火是优先事项,未来的经济发展只能退居次要。
对中国来说,今年成功地促进了伊沙外交关系正常化,那条“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进展顺利,正如《从俄乌战争到巴以冲突,被重塑的全球政治格局》(《纽约时报》,2023年10月19日)一文总结的那样:“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已就俄乌战争问题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轴心,三国追求在外交、经济、战略甚至意识形态上的合作。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依靠来自伊朗的武器和来自中国的外交支持。一直遭到孤立的伊朗万分高兴能拥有新的交易伙伴和一些国际合法性的来源。经济不景气的中国从俄伊等受西方制裁的国家进口创纪录数量的石油,以此节省了数十亿美元。……三国以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的名义,在谴责和反对美国上找到了共同的意识形态事业。” ——正春风得意之时,以巴冲突不期而至,中国原拟促进的以巴和谈泡汤了。
中东地区战乱严重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
受能源资源禀赋影响,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0%。在10年以前,中国进口石油70%来源于中东地区。中东号称“世界火药桶”,属于政治高风险区。习近平上任以来,时刻念叨“中国的能源安全”,奉行“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近年来努力拓宽能源进口管道,努力降低来自中东的原油份额,现已从10年前的70%降至50%。俄乌战争之后,欧盟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中国抓住了这个机会,加大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与此同时,又促进了沙特与伊朗外交关系正常化,用中国官媒话语来说,“从北溪‘断裂’到沙伊缝合,有利于中国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
尽管如此努力,在2022年的中国前五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中,中东仍然占据四席,沙特依然居于首位,伊拉克、阿联酋、阿曼分别为第三至第五名。与此同时,中国基本为上述各国的第一或第二大出口目的国。如果没发生以巴冲突,中国本来可以用中立姿态参与中东的地缘政治,保障中国不可或缺的能源需求。但人算不如天算,此次巴以冲突或威胁中国石油进口,直接影响了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
也正因如此,埃及举办的巴勒斯坦和平会议邀请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出席。无论是美国还是中东国家,算准了中国不希望中东陷入战乱,希望北京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维持现状
新亚欧大陆桥由中国东部沿海向西延伸,经中国西北地方和中亚、俄罗斯抵达中东欧。它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经济圈的核心通道,比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了路上运距2000-5000公里,比海运距离缩短了上万公里。中国一直将其作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通互惠互联的重要载体,认为有效地连通了中欧物流的作用。成绩看似不俗: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超过7.3万列、690万标箱,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
但这种兴旺状态可能不能维持。欧盟深受俄乌战争影响,尤其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因为能源价格高昂,“去工业化”进程发生,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夏季报告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将同比萎缩0.4%,远不及春季预测报告中的增长0.2%。欧盟委员会指出,高利率、高通胀、消费不振、出口低迷等是导致德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下,对外贸易自然萎缩。资料显示,欧盟2023年一季度对华贸易下降6.9%。
火车头马力不足,欧盟对“共襄盛会”自然缺少兴趣,几乎没有派代表参加今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意大利虽然派人出席,但前不久刚宣布准备退出“一带一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Viktor Orban)是唯一出席今年论坛的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但相关报导给人的感觉是他参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因为在别的场合,北约成员国领导人不宜与敌对国元首会谈。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分析,欧盟仍然面临多重经济逆风,高利率、高通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因素将继续对欧盟经济构成下行风险。这种情况下,作为六大经济走廊之一的“新亚欧大陆桥”能够维持现状就是最佳状态。
2023年峰会的最大成果:蒙古的合作
新丝绸之路的正式名称为“一带一路”,英文缩写为BRI,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本次一带一路峰会上最大的成果就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协议。为什么说这是重大成果?乃因蒙古一度想“投奔”美国。
近几年,中俄关系日趋密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中俄天然气合用,为此专门修建了一条管道,管道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输送10亿立方米天然气。由于该管道必须穿越蒙古国边境,蒙古的合作非常重要。而蒙古从去年开始,成为美国频频示好的中国邻国。
在冷战时期,由于蒙古非常亲苏,美蒙两国并无来往,在蒙古加入联合国的表决会上,美国也投了弃权票。冷战结束之后,蒙古民众对美国的观感日渐改善。根据一份2010年的盖洛普调查,蒙古人喜欢美国人的比例超过中国和印度,其中有58%的蒙古人表示喜欢美国,仅有5%的蒙古人表示不喜欢;2012年美国全球领导力报告显示,44%的蒙古人赞成美国领导层,6%的蒙古人不赞成。2019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川普(特朗普)在白宫会见蒙古国总统哈勒特马・巴特图勒嘎,双方同意将美蒙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级别,加强两国贸易关系,两国邦交自此才算正常化。2023年8月2日,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首次访问美国。访问美国,在会晤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时,双方宣布,将加强两国联盟和伙伴关系,并签署“开放天空”民用航空协定。此外,蒙美两国将发表战略第三邻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并将签署经济合作路线图。蒙古国与美国在稀土和关键矿产方面的合作已经开始,并将根据双方6月签署的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深化——这些情况,中方媒体视之为“蒙古投奔美国”。
由于历史原因,中蒙关系并不好。俄乌战争之后,中俄关系升温,估计普京做了不少工作,蒙古现在对中美两国持中立态度,表示中美之间的“新冷战”将损害全球经济。
理清中美蒙之间关系的来龙去脉,就知道中蒙俄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合作来之不易。在峰会期间,普京专门会见了蒙古总统,希望蒙方能够消除中俄能源合作的障碍,防止西方过多介入,破坏三国合作的基础。蒙古国身处中俄两国之间,但考虑到自身长远利益,自然不能“远交近疏”。
许多因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而背负巨债的国家,例如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总统都参会,希望能够减免债务。这种姿态应该会得到一些回报,但会议期间并不能达成协议,只能等会后双方慢慢磋商。
作为一个无论是资源还是产品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庞大经济体,建设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全球网络需要投入巨大资本,更需要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中美交恶之后,美国内政外交政策均发生巨变,两场战争也让地缘政治发生剧烈变动,中国显然已对一带一路专案的内容做了调整,算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