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方 阎锡山自己花钱在山西办教育(图)
阎锡山与孙文1912年的合影。(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美国《时代》周刊曾对阎锡山治晋作过评价:“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阎锡山在山西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烙有鲜明的阎氏印记。他一向以小气抠门精于算计著称,但在教育上却很舍得投入,山西的义务教育在各省遥遥领先。
1920年前后的联省自治风潮旋生旋灭,但同样打着“保一方平安,促一地繁荣”的阎锡山却能统治山西38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王”。
山西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美国《时代》周刊曾对阎锡山治晋作过评价:“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阎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
阎锡山的名字,是五台县的一位曲秀才取的,源于杨载的两句诗:“道人卓锡问名山,路绝岩头未面攀。”他治军有方,驭人有术,一生奉行“中”的哲学,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左右逢源。正因如此,他虽生逢乱世,却能根据世事变化适时改变战略路线。
阎锡山的圆滑也是在清末民初“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环境下历练出来的,他总结经验教训,概括为“保境安民”,对外界的争斗采取“中立”。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使山西成为他独霸一方的小天地。当然,军阀混战时代山西保持较为和平的状态,也和该省地形上比较封闭,外力难以介入有莫大的关系。
阎锡山在山西的许多政策和措施都烙有鲜明的阎氏印记。以农业发展为例,从1917年开始,阎锡山推出“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三事”:种棉、造林、牲畜)来发展农业。阎锡山的政策非常灵活,为解决水利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允许先贷款后偿还;在发展蚕桑业时,他不仅设置专门机构,还向农民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他还把政治教育糅合在经济政策中,向农民不断灌输儒家思想和军国主义思想。这样,阎锡山在山西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在全省范围内把政权渗透到村一级。有一次宪兵司令部逃走了一个犯人,阎锡山立即给各县打了个电报,结果不到3天,就在盂县查获,可见其治安效率之高。
除了花大力气治理农村,阎锡山还兴办工矿业、交通业和商业。他修建了横贯山西南北、长达800公里的同蒲铁路,不过他造的铁路自成一体,全是窄轨;他开采煤矿、铁矿;建造了太原兵工厂、太原钢铁厂等一系列大型重工厂和众多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厂。他设立的兵工厂,生产的弹药不仅能满足自己军队的需求,也成为他拉拢和要挟其他军阀势力的重要工具。1925年,他开始从法国引进技术,组装飞机。到1930年底,他已经有了20多架飞机。
阎锡山一向以小气抠门精于算计著称,但他在教育上却很舍得投入,山西的义务教育在各省遥遥领先。对于义务教育,阎氏认为:“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凡上过学的人,知识就高了,身体也壮了,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又名叫义务教育;国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学,就要罚了还得上学,又名叫强迫教育。”
从1924年起,山西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在80%以上。为了普及义务教育,1919年,阎锡山创办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创校之初,学生达到1570人,一律免收学费。学生的制服、伙食、住宿、讲义等费用也都由学校提供。课本费学校补助一半,学习用具等学校补助1/3。阎锡山还自掏腰包办教育。他在其家乡山西忻州河边村创办的川至中学(设附小),共7排140间瓦房,礼堂、会议室、生化研究室、标本陈列室、运动场等一应俱全。头4年不收学费,每年还给学生发一身校服、一双皮鞋(后改为帆布鞋)。这一切都是阎锡山自己掏的钱。
阎锡山是在用一套治国之策治理山西。1932年,阎锡山开始编制《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方案》。从此,山西进入十年省政建设时期。《十年建设计划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这其中包括成立四银行号和实物准备库;修筑同蒲铁路;创办西北实业公司等。为了“扶助社会办理之实业事项和发展公营事业”,阎锡山设立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用以领导发展公营事业。此后,山西的官办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而1935年,蒋介石才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刊登过一幅阎锡山的漫画:他身着长衫马褂,头戴瓜皮小帽,一边拨拉算盘一边念叨:今天又进多少钱。其公众形象的一面就是:精明、会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