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设计看以色列人(图)
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图片来源:יאיר ליברמן/维基百科)
10月13日,在我参与设计的以色列驻中国的大使馆,发生了流血事件。我做设计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美好的处所,从来没想过我设计出的建筑见证惨剧!我想从设计角度讲一下我看到的以色列人:这个设计让我深刻体会了古老的犹太民族的智慧、勇气、坚持传统又敢于创新的精神。
以色列人是精灵古怪的一群人。这个使馆的建筑设计是以色列建筑师的作品,设计立意是仿照以色列沙漠中的建筑,有大面积实墙和很多不规则的小窗。我的公司负责在中国的施工图设计,该设计才能在中国开工。因为设计是模仿沙漠中没有规律的原生建筑,所以这个建筑没有任何两个平面图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该建筑的各层柱子、卫生间、水管等不能对位,结果这成了我们做的难度最高的施工图设计。
首先,北京是地震8度设防区,可不是沙漠上房子想怎么往上堆就怎么堆。必须先解决这个错综复杂的结构体系能承受那么猛烈的地震。第二,水管不对位很容易造成下水堵塞,我们要把水管尽量联通成竖直的,结果当然是水管可能在卫生间的任何地方,甚至在卫生间之外。第三是根据调好的柱子位置和水管位置,再确定卫生间位置,因为每层卫生间位置都不同,卫生洁具的平面布局也全都不同。这座建筑下部分是使馆,上部分是大使官邸和员工公寓,有大量的卫生间在上部分。办公区还需要隐藏许多通下来的水管。整座建筑几乎没有任何两个卫生间是相同的,结果我画了所有我参与过的设计中,数量最多的卫生间大样。各层平面都是乾坤大挪移才能实现原来的设计立意。
这个建筑可能也是中国最早采用西方外保温模式的建筑。北京从80年代开始采用内保温设计。把泡沫塑料直接贴在外墙内侧,好处是施工方便,没有冷凝水问题,弊端是房间的分割内墙与外墙连接处没有保温,形成丁字形冷桥。外保温的好处是给整个建筑穿上棉袄,没有冷桥,难处是疏松的保温层与坚实的外墙主体间会产生冷凝水,需要有隔汽层防止水汽渗入室内,需要空气层让水从高处留到接近地面,还要有导流装置让墙体内冷凝水流到地上。外墙构造比较复杂,施工难度大。我们进行了学习研究,终于做出了能让中国工人施工的节点大样。总之这个设计让我学到很多。
这样,这个设计才能达到北京的设计标准得以竣工。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是北京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位于三里屯使馆区,大家路过可以从外面观看。
我的生命长河中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有深厚的缘分,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也都是“万国之父”亚伯拉罕的不同妻妾所生的儿子们。煮豆燃豆萁让人心酸。兄弟相残我没法选边站,这场战火的收益者绝不会是“豆家族”的任何一方。我只希望战争平息,所有有关方面能共同找到解决办法,让双方和解。愿中东和平!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