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烤肉?(图)


中秋月饼(图片来源:Pixabay)

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对华人而言,是家人与亲朋好友共襄盛举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目前最早发现中华民族庆祝中秋的时期是于公元前十世纪,而到了唐代,中秋节才开始普遍起来。

因为中秋节正值满月,眼见特别圆、皎洁的明月,总不免令人沉浸在“月圆人团圆”、“圆满”等美意的浪漫氛围中,一些地区的善男信女还会特地前往寺庙祈求好姻缘、好福气或求得子嗣。由于中秋节被视为最适合在月光下团聚的好时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甚至是现代才形成的烤肉风俗就被视为中秋节的头等要事。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月饼,又具有月团、团圆饼、胡饼、宫饼、小饼等名称。月饼的起源其实并不是从“团圆”开始的,据悉,最初是关乎古人祭拜月神的供品,代代传承后,就逐渐形成中秋节吃月饼这一项必须遵守的习俗,中秋节也开始被称为“月饼节”。

民间还流传不少关于月饼起源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当属朱元璋邀百姓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版本。

故事是这么说得:当时百姓一再遭受蒙古人的欺压,怨声四起,朱元璋为了联合各地的反抗势力,遂接受军师刘伯温的计谋。刘伯温当时谋划说对外散布瘟疫的流言,并呼吁百姓去买月饼来避祸,而月饼中须先暗藏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一旦分散各处的反抗人士收到月饼,准备起义反抗蒙古人的消息自然而然就能传播出去了。后来,朱元璋集结反抗势力起义成功、顺利推翻了元朝。

作为明代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为了纪念当初的起义之举,遂要大家在中秋节吃月饼,至此往后,民间就开始流行在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了。

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柚子、烤肉?

犹记小时候曾跟双亲坐在庭院中,一边聊着天一边观赏着中秋圆月。当时除了眼睛、嘴巴忙活着,连手也因为忙着剥柚子而不得闲。母亲还曾剥出一个柚子帽给我戴上。

不过,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柚子呢?其实,台湾的此项习俗正是源自于中秋节正值柚子盛产期,其中又以云林县麻豆出产的文旦最著名。这时候的柚子香甜多汁,且因为音同“佑子”,象征着保佑子孙,遂得众人推崇。于是,人们在中秋团圆之际,总会吃起柚子来,无形中似乎能得到平安、圆满等吉祥美意。

至于跟中秋节串联在一起的烤肉风俗,其实并非是古人传给后人的,而是台湾特有的传统。民众之所以认为中秋节一到,就要烤肉,并将烤肉视为“中秋节”的代名词的原因其实挺有趣的。根据台湾媒体报导,关于中秋节要烤肉的说法有近百种版本,但在大批网友考察过去新闻后,发现应当跟新竹在1982年刮起的中秋烤肉风气有关。当时因为烤炉外销不景气,作为制造烤炉大本营的新竹决定换主打内销,开始推出烤肉器材大降价,新竹各地遂跟上了这一波中秋烤肉特价风潮。

在新竹力推烤肉器材之后,烤肉风气逐渐盛行,而1986年出现了超级洗脑的广告词--“一家烤肉万家香”,金兰酱油在趁势推出产品后,中秋烤肉须搭配烤肉酱的风潮瞬间就席卷了全台湾。时日一久,只要一提中秋节,民众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烤肉了。

另有报导称,是先推出了烤肉酱广告“一家烤肉万家香”,而诸多品牌也相继推出烤肉用具与食材,致使台湾人逐渐形成中秋节烤肉的习惯。

无论如何,时至今日,中秋节要团聚在一起烤肉的风俗依然不衰,一想到古代传统节日与现今流行如此结合,不由令人莞尔。

中秋节习俗众多

除了上述介绍,各地的中秋节习俗实际上都不尽相同,连拜月、祭祖等广为人知的中秋节俗,也各有差异。举例来说,广东潮汕各地存在中秋拜月的习俗,但主要是由妇女与小孩进行,民间亦流传着“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此外,当地还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甚至流传“河溪对嘴,芋仔食到”这一则潮汕俗谚。

江南一带的中秋节俗也十分多样,像南京人认为,中秋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必须要吃桂花鸭这一道金陵名菜。

四川人则认为,中秋节不只要吃月饼,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吃蜜饼。

中国的部分地区及少数民族还形塑出了特殊的中秋习俗,例如:广州的树中秋、安徽的堆宝塔、晋江的烧塔仔、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等。

毕竟中国地大物广人多,风俗各异,中秋节俗难免多元,同时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本文留言

作者隅芯整理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