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除了野花 路边“这一物”也不要采(图)

 2023-09-24 16:2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避免中毒,千万别采路边的野菇。
为了避免中毒,千万别采路边的野菇。(图片来源:药物食品安全周报)

连假将至,不少民众会把握休假日到户外踏青,也常在途中发现各种野生菇类。其中,某些具毒性野菇,外观上与可食用菇类几乎一模一样,难以分辨。食品药物管理署(下称食药署)提醒即使经验丰富的专家,也不易从外观上加以区别,且多数导致中毒的菇类,其毒素并不能透过加热、冷冻或是其他加工方式去除。

食药署表示,野菇的毒性,依其毒素与中毒症状,大致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1)肠胃炎型:主要症状为肠胃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通常吃下后,短时间会出现不适反应。如最常造成民众食品中毒的菇类—绿褶菇,其外型与可食用的鸡肉丝菇及高大环柄菇(或称白色雨伞菇)相似,常造成民众误认而采食。

(2)神经毒素型:此类毒素的特点如其名,会造成神经性症状,如大量出汗、泪腺及唾腺分泌增加、嗜睡、幻觉、神智不清或是出现攻击性等,中毒反应发作迅速,约数小时后症状便会消退,像是一般所称的“迷幻蘑菇”即为此类。

(3)原生质毒素型:此种菇类在食用后,短时间内不会引起明显不适,其后3至5天内,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让患者误以为已经痊愈,然而毒素可能已作用于器官而造成伤害。如鳞柄白鹅膏,外观与可食用的洋菇近似。

(4)类戒酒药型:此种菇类如在短时间内与酒精同时食用,将引起头痛、恶心、呕吐、面部潮红及心血管不适等反应,症状约持续2至3小时左右。如墨汁鬼伞。

食药署提醒民众,台湾多样化的地理环境以及高温潮湿的气候,相当适合菇类生长,不论是平地或高山都能见其踪迹。若看到路边不明菇类,应遵守“不采不食”原则,否则一旦中毒,轻则出现恶心、腹泻及呕吐等症状,重则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选用菇类食材时,建议选购包装及标示完整的产品,调理时遵守“要洗手、要新鲜、要生熟食分开、要澈底加热、要注意保存温度”之五要原则,预防食品中毒。

万一食用了不明的菇类而出现不适症状,应尽速就医并保留食余检体,亦可利用手机拍摄,记录该菇类的外观及生长地点,以利正确诊断与治疗。

責任编辑: 初新 来源:药物食品安全周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