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洪患33死129万人受灾 预计灾后“重建”要花3年?(图)
图为北京房山区暴雨过后,居民走过一辆受损的汽车。(图片来源: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8月9日讯】(看中国记者黎小葵综合报导)连日来,中国京津冀地区暴雨成灾,尤其为了保住首都北京,当局泄洪导致河北省涿州市灾情几乎遭遇“灭顶”,尽管如此,北京仍损失惨重。据官方数据,截至8月8日24时,北京市因灾33人死亡,18人失踪,对此民间普遍表示质疑。另外,北京官员还表示,灾后重建的目标为“1年基本恢复、3年全面提升”,这也引发外界质疑,此前北京都在做什么?
北京33死18失踪 129万人受灾近6万房屋倒塌
综合大陆媒体报导,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官方9日召开记者会,北京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截至8月8日24时,该市因灾死亡33人,主要由洪水冲淹、冲塌房屋等原因造成,还有18人失踪。截至8月8日傍晚,全市累计8.2万民众被迫离开家园。
从气象监测数据上看,此次北京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单站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昌平区王家园水库降雨745毫米,是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也记录到更高极值,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有3个点位,700毫米以上达51个点位。全市平均降雨量331毫米,83个小时的降雨量达到常年全年降雨量的60%。门头沟区平均538毫米,房山区平均599毫米。
特大暴雨导致全市主要河流洪水来势快、量级大、峰值高。永定河卢沟桥站洪峰流量仅2小时就从每秒1000立方米上升为每秒峰值4650立方米,是1925年以来的最大洪峰。大石河漫水桥站最大洪峰流量每秒5300立方米,是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高记录;拒马河张坊站最大洪峰流量每秒6200立方米,是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二高记录;上述两河断面洪量分别相当于2012年“7·21”强降雨的9倍和4倍。
夏林茂表示,据初步统计,北京共接报地质灾害369起,是多年平均数量的10.5倍。特大暴雨对山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水利工程方面,110余条河流发生超标准洪水,280余公里河道堤防损毁;4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16座水闸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毁。水务设施方面,20座城乡供水厂、264座农村供水站、1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363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停运或受到影响,1980余公里供水管线、2140余公里排水管线受损,全市507个村供水受到影响。电力设施方面,70条10千伏供电线路、1812个台区、9600余处配电设备受损,造成273个村和16个小区断电。通信设施方面,3188个基站、1367个铁塔、3146公里杆路受到损毁,造成342个村通信中断。交通设施方面,县级以上公路受损93条段,乡村公路受损840条段,256个村交通中断。
此外,这次洪涝灾害共造成近129万人受灾,房屋倒塌5.9万间,严重损坏房屋14.7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2.5万亩。目前这些灾害损失仍是阶段性数据,造成的财产损失还在持续统计中。
不过,对于官方上述公布的北京暴雨洪灾中死伤数据,不少民众质疑说,“看发布会报导说,北京市门头沟全区受灾人口约31万人,可门头沟常住人口好像一共也就30多万人啊,这次暴雨洪灾实在太严重了。”、“2012年7月21北京死了79个,那次雨远比这次小,覆盖面积合持续时间也远比这次小。像河北有些临山坡地上的村子可能一阵泥石流下来整个村子就消失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北京洪水发生后,当地官员一致表示,灾后重建的目标为“1年基本恢复、3年全面提升”。
所谓的“一年基本恢复”,就是要经过一年左右时间修复影响防洪的水毁水利设施,完成损毁房屋修缮加固和农村居民自建住房原址重建,加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保障能力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准。
这不仅引发民间普遍质疑,北京政府此前都在做什么?也有网友吐槽说,“最近几十年,北京好像没修过任何防洪设施。”还有网友指出,光是北京市灾情便如此惨重,其他河北省地区还不知有多严重。另有网友披露,自己所居住的村庄还没恢复供电,显示救灾进度仍须加快。
天灾?人祸?专家学者一语道破
事实上,这并不是北京有史以来第一次经历特大暴雨和洪灾。
2012年,7月21日,北京经历了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造成至少79人遇难,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当时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人民币。
《东方早报》曾援引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给排水专家周玉文的说法,1949年新政权初期,城市排水多采用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想尽办法省钱,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行”。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一年淹两、三次是正常的。”周玉文并指出,中国发展中一直“重地上、轻地下”,排水等地下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许洪章博士对ABC中文表示,北京近年来一直在建设一个“海绵城市”的洪水管理系统。 “(政策)初衷是为了既避免洪涝灾害,同时有效收集雨水、补充地下水。”但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台风或强降雨灾害越来越频发,且越来越强烈时,“海绵城市”的洪水管理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说不对海绵城市政策进行一些修正,增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可能会有更多这类洪灾事情发生。”
法国广播国际公司评论文章则称,近年从武汉到郑州再到北京,“看海模式”不断呈现。明代刘基撰写的预言著作《金陵塔碑文》中提及,“高楼阁成泥岗,繁华市场变汪洋”的内容是否已经在北京成为现实?这不禁让人发问,在偌大一个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虽然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地下工程是否如此一塌糊涂,全然经不起遭遇暴雨袭击的考验?
文章并指出,迄今,政府每年都会将巨资花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北京作为首都,细枝末节都关乎“国家形象”,因此,当局投入的基建资金更是天文数字。这场洪灾再次引发思考:“这个国家到底是一个基建大国,还是一个腐败大国?在几乎所有的基建工程里,人们都能看到腐败的影子。一些道路,用不了三年五载就需要大修一次,每一次都需要砸入大笔公帑,而在招投标与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官员和其亲友赚得盆满钵满。地面工程上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平时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就更是不尽人意。”
文章最后写道,“倘若在这个政体下各级官僚真的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即便将会愈来愈频繁的极端气候来得更快更猛,也可以建造有固若金汤的城市工程设施以及及时有效的应急机制来避免北京暴雨导致的如此民生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