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对未来感到恐惧从而不愿消费,官方还希望超额储蓄转化为消费。(图片来源:Fotolia)
【看中国2023年7月11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7月11日,中国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6月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1.3%,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民众对未来感到恐惧从而不愿消费,官方还希望超额储蓄转化为消费。
中国半年度金融数据超预期 经济无起色
7月11日,中国央行发布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其中,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05万亿元,同比多增2296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其中,6月社融规模增量为4.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859亿元。
按照中国央行定义,社会融资规模(即社融)是指一定时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考察经济领域信贷和流动性的一个广泛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份全面超预期的数据:中国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22万亿人民币,预期3.1万亿人民币;中国6月M2货币供应同比11.3%,预期11.2%;中国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05万亿人民币,预期2.31万亿人民币。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3%。
对于高速增长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中国知名官方经济学家樊纲提出了流动性黑洞的说法,意思是无论投入多少钱,都不能对经济复苏产生明显的作用。
中国官媒《经济日报》在上个月底发布署名文章称,“过去5年我国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均在10%左右.....”。
虽然官媒披露过去5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速在10%左右,但中国央行大量释放的流动性并未对经济有更多的帮助。
住户存款增加11.91万亿元 超额储蓄反映消费低迷
并且,中国央行7月11日的数据还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9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4.9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2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8万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71万亿元,同比少增1.12万亿元。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下滑,尤其是“清零”防疫政策带来的经济冲击,导致民众更偏爱存钱,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低于买入时的净值),民众存款意愿上升和投资意愿下降。另外,民众购房意愿减少。随着房地产萎缩,因购房减少产生的资金也很难再回流至房地产市场。
近期,“超额储蓄”引发较多讨论。超额储蓄这一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往年,民众的新增存款明显较多。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民众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二是居民部门调整资产配置后的“存款回流”,购房减少、理财产品赎回等导致其它投资在总资产中占比下降,银行存款占比上升。
海外智库“天钧政经”研究员宋维骏指出,M2是包含存款数据的,所以M2增速高的一个原因是存款增加了。房地产方面主要体现在信心不足,包括开发商和民众在内,对于楼市未来走向的预期仍未体现出来。居民存款增加,消费仍没有起色。内需不振,外需减弱,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特别是出现金融空转现象,流动性在金融系统内而没有到实体经济当中。
“(中国的)增长故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法国外贸银行首席亚太经济学家艾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说。她认为,对中国家庭花费在疫情期间超额储蓄的期待太过乐观。
“在中国,超额储蓄是与恐惧相关联的,而这种恐惧并没有发生变化,”埃雷罗说。
中国官媒《证券时报》在2月份时就称,“如何让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据中国大陆“网易财经”6月28日的报道,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联合主办的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长张军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并不是因为中国老百姓有钱,储蓄率高反倒说明还不是那么有钱。实际上,很多家庭对未来都过于谨慎,会过高地估计未来的支出压力,所以他会从并不高的收入当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储蓄,预防未来的支出和应对不确定性。
张军表示,过去为了经济增长,把更多的钱投到基建上,但现在很多投资已经没什么回报了。整个经济模式的改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预防性储蓄过高和消费不足的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