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医护人员(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7月4日讯】上海交大医学博士去中学当卫生保健员一事引发舆论热议。医生也好校医也罢,说到底都是个人选择。这个道理网友未必不懂,然而每次名牌大学的学生择业“下沉”,大众多多少少会生发一种本能的惋惜。惋惜的背后不一定是觉得个人选错了,或者鼠目寸光,而是忧心,是不是社会环境出了什么问题,让名校高材生们辜负多年所学,早早地选择安稳或躺平?
6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一则拟招聘人员的公示引起了社会关注。其中一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博士,应聘的是卫生保健员的岗位。
复旦附中的工作人员回应,情况属实,卫生保健员岗位的应聘者非常多,还有不少是在职医护人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博士去中学当校医,很多人质疑是资源浪费、大材小用。
在大众印象中,不管是多好的中学,校医都是一个日常辅助、功能性的岗位,虽然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但是也不需要太高。很多学校的校医都是退休医护人员担任。
复旦附中此前发布的招聘简章,对这个岗位的学历要求是“本科及以上”,最后却招到一个名校医学院的临床博士,校方恐怕也很意外。
实际上,每逢有名牌大学的学生考上基层单位的编制,都会引发类似的争议。不过,相比其他专业,临床医学的博士去中学当校医,更让人觉得可惜。
一方面,医学生从本科到博士,通常需要8年苦读。漫漫求学路,他们能坚持走下来,内心应该多少都有一点成为医生的希冀。
现在好不容易毕业了,却没能进入医院,这就像是一名闻鸡起舞、日夜操练的士兵,马上就要上战场了,却突然被召回家——总让人觉得此前的付出白费了。
另一方面,去中学当卫生保健员,基本上切断了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医学生的专业壁垒高,但是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需要大量的实操经验。
去学校当卫生保健员,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卫生保健和防疫工作,包括掌握全校学生健康状况,做好各项保健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建立健全教职工学生健康档案、慢性病跟踪管理等,这当然也很重要,但更多是文职工作,比起在医院临床一线的“千锤百炼”,专业技能上会落下很多。
学得这么辛苦,好不容易收获了这么高的学历,最终却为了“铁饭碗”折腰,这是很多网友倍觉可惜的点。
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现在不管什么专业,应届生们的就业压力都很大。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地方,哪怕是名牌大学的医学博士,想要留下来也很难,好的公立医院更是编制难求。
就算进到了大医院,未来发展也要苦苦熬资历,比如三年的规培生活,就是出了名的“活多、钱少、压力大”,让很多医学生苦不堪言,后悔学医。
反观复旦附中虽然是中学,但也是口碑很好的名校,待遇并不差,如果进不去大医院,能考进去有个稳定的工作也很好。有人说得更直接,这不就和考公上岸一个性质?
而且校医的工作压力不大,跟教师岗比不用考核升学率,跟医生比不用熬资历,还有寒暑假,听着都让人羡慕。尤其这位医学博士还是女性,考虑到婚育的因素,清闲的校医岗位,听起来也更友好。
走哪一条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医生也好校医也罢,说到底都是个人选择。从2月份看到招聘简章,到现在录用信息公开,这次招聘已经持续了半年的时间,这可能是当事人权衡之后,做出的最符合她个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只要是遵从内心做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当然了,这个道理网友未必不懂,然而每次名牌大学的学生择业“下沉”,大众多多少少会生发一种本能的惋惜。
惋惜的背后不一定是觉得个人选错了,或者鼠目寸光,而是忧心,是不是社会环境出了什么问题,让名校高材生们辜负多年所学,早早地选择安稳或躺平?
个人选择没有高下对错之分,只要爱岗敬业,任何岗位都有可能成才。但若社会就业面越来越窄,无法提供人尽其才的氛围,人们的不安全感就如影随形,个人选择多少会受到大环境的裹挟。
要让人才得到更好的配置,还是要靠经济环境的改善、人才流动选拔机制的透明和就业机会的丰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