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秋后问斩”玄机大(组图)


古代死刑都在秋季举行,叫“秋后问斩”。(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冷知识又称为小知识,一般是指被认为价值不高、琐碎、庞杂的知识,或许饶富趣味、充斥日常生活,却不为人注意,冷知识的涵盖面非常广泛等。

史海漫漫,众说纷纭,有的知识能从书中或电视上看到,有的故事就淹没在历史长河里,鲜为人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5个奇妙的“历史冷知识”

1、皇帝称呼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对皇帝的尊称都是皇上、圣上、陛下,而宋朝管皇帝叫“官家”,皇帝日常自称用的是吾、我等。

2、看杀卫玠

卫玠:中国历史上美男,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据说他在去京城的路上被人们围堵起来观看,然后就死了,这就是成语“看杀卫玠”的典故。

出处《: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3、禁吃鲤鱼

唐朝曾经有一段时间禁食鲤鱼,主要是为了避讳国姓“李”,李唐王朝。

《酉阳杂俎》:“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不止不能吃,假如买卖鲤鱼也会被打。

4、秋后问斩

古代处决犯人时一般都是“秋后问斩”。“秋后问斩”起源于汉朝,那时候规定秋冬行刑,除了那些谋逆大罪会立即斩首之外,一般的死刑都会在秋季霜降之后执行。

一是承顺天意。春夏是生长的季节,秋冬是凋零的季节,让死刑犯随着落叶一起落叶归根、魂归九天,遵循顺应天道。

二是考虑农民的作息。一年四季中,农民在秋冬季比较空闲,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围观,也不会影响到农耕的问题。


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5、午时三刻

古代处决犯人不但要在“秋后问斩”,还要赶在“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正午时分,太阳最强盛的时候,此时的天气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午时就是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那么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11点44分左右。

首先,据史书记载,午时三刻,太阳正处在正中央,此时地上的影子是最短的,同时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阳气可以压制和驱散阴气,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死刑犯很早就被送抵刑场,期间都不能吃东西,到行刑之地还要长跪不起,犯人多半疲惫不堪,加之正午的阳光刺眼,会让犯人神智不清,此时行刑的成功率高,也可减轻犯人痛苦。

本文留言

作者陈新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