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晚清百态” 大英博物馆全球首展(图)
大英博物馆入口(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796年,在位60年的乾隆皇退位,象征着跨度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的结束。此后一直到1912年,涵盖整个19世纪的另一个一百多年,清朝中国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的统治下,历经了无数内外动荡,最终以革命的形式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王朝统治,并迎来现代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
尽管晚清充满了暴力动荡和文化冲击,传统也总是将这个时期视为衰败和耻辱;但近年来史家以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过去,发现那也是一个充满了政治、文化和技术变革的非凡时代。在那些内忧外患的阴影之下,依旧潜藏着许多引人注目的个人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如寒梅傲雪般的无比韧性。
从新的视角看待“晚清百态”
伦敦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近期推出的“晚清百态:潜光藏耀的世纪”(China's hidden century),是全球首次突破传统绘画或摄影的范畴,涵盖各种“视觉性”与“物质性”展品的有关19世纪中国(1796-1912)的大型特展,全面呈现晚清充满生命力的众生百态。
这次展览是大英博物馆和伦敦大学,为期四年研究计划的成果展出,由来自14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共同参与。300件展品来自30个各国博物馆和收藏家,透过呈现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如皇后、舞者、士兵、艺术家、家庭主妇、商人和外交官,为观众展示了19世纪中国的生活纹理。
观众将透过艺术、时尚、报纸、家具甚至食材等多种方式感受当时的生活场景。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许多人即使艰难生存,仍展现了出色的成就。新的艺术形式,如摄影和平版印刷,蓬勃发展,而电报、电力和铁路等技术和交通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面容。
本次展览涵盖宫廷、军事、艺术家、城市生活、全球社群、改革与革命家六大主题,尤其着重物质文化的呈现,作为与传统文献的对话。无论是叩问文献的真确与否,抑或是补充文献所排除的空白。
宫廷
从1796年到1912年,共有六位皇帝相继统治,其中是三位成人,再接续为三位少年,由慈禧太后作为摄政者主导。由于满州皇室逐渐采用汉族文化,加上摄影技术的影响,宫廷人物的物质文化在风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军事
19世纪,中国在帝国内部历经了包括白莲教乱(1774-1805)、新疆回乱(1820年代和1860年代)和太平天国战争(1850-1864);在国际上则与帝国主义之间引发了鸦片战争(1840-1842和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中日战争(1894-1895)和义和团运动及其带来的八国联军(1898-1900)。传统士人和贫困人群的不满导致了动荡局势。由于家乡地区的战乱,人们涌向更安全的城市和边境地区寻找食物和工作,这引发了地方紧张局势、民族隔离和资源争夺的冲突。后来的一系列起义于1912年结束了帝国时代。
而在这漫长烟硝战火之中,塑造出了什么样的物质文化呢?
艺术家
尽管清朝在19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动荡,但展览中的山水画、扇面和画册证明了艺术传统并未衰落,而是与更加“现代”的艺术并存。艺术家们采纳了西方的新技术,如石版印刷术,这使得传统木刻设计的艺术家们能够创作出全新的作品,并在沿海城市的新杂志和报纸上发表。受过教育的士绅阶层作为朝廷和百姓之间的中介,这一传统始于西元650年,一直延续到1905年。然而晚清随着获得官职的机会减少,人们开始寻求其他形式的经济和社会支持,建立起了新的艺术和文学团体。
本次展览中的许多精美展品都来自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家,他们慷慨地与公众分享了这些珍贵的物品。中国的手卷和挂轴画因为色彩易受光线暴露的影响,每10年只能展出数个月。本次展览为观众们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一窥其中的一些非凡创作,其中包括著名艺术家任熊为他的赞助人妻子所绘的《梁溪秋影图》。
城市生活
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惊人的4.5亿,但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为了逃避战乱并寻找工作机会,许多人涌入城市,造成如上海这样的国际化中心崛起。尽管对于许多人来说生活非常艰难,但也有一些人享受着巨大的财富。
历史记录中很少记载妇女的存在,除非她们因丈夫或儿子而闻名。然而,我们仍然能够从幸存下来的绘画、版画、服饰、奢侈家俱和娱乐用品,窥见她们的世界。
而展示数以百万计的非富裕人群是一项艰钜的任务,因为留存下来的资料极为有限。不过展览仍旧找到了一些宝藏。例如农村的渔民和农民几世纪以来一直穿着的防水雨衣和帽子。在城市环境中,包括搬运工、清洁工和劳工在内的较为贫穷的人们也以此类服饰作为对抗自然侵袭的保护。
全球社群
在19世纪40年代之前,广州是中国唯一一个合法进行国际贸易并容纳外国人的地方。广州的商人与欧洲、美洲、日本、俄罗斯、南亚的帕西商人以及东南亚的侨民社区进行了交往。
自从1842年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后,更多港口被强制开放给外国贸易。现代技术和交通革命性地改变了工业和人们的生活。电力和新的邮政系统等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交流方式。印刷媒体和对外国图书的翻译通过旅行、工业和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双向窥视世界的窗口。
这样的展览不仅聚集了众多学者,还依赖于其他专业人士的技能,包括保护修复专家、摄影师、平面和三维设计师、灯光专家、出版商、影音专家以及其他技术人员。
改革者与革命家
在中日战争(1894-1895)中日本的胜利和朝鲜作为附庸国的丧失之后,清朝面临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对其领土的进一步瓜分。作为回应,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国家认同。武器、制服和组织进一步现代化,宫廷也设立了一系列新的外交、商务、警察和教育部门。然而,在一场激烈的革命之后,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退位,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帝制统治
在这些变革中,一些人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在展览的结尾,特别讲述了改革者、革命家、诗人的故事。
揭开被遮蔽的世纪
作为民国的前夕,晚清距离今天其实也不过一两百年。当时面临千古未有的钜变,有识之士曾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升斗小民也展现了中国人的韧性。然而随着五四运动和文革对晚清乃至整个古典中国的批判,“守旧”与“腐朽”依旧是至今许多人对晚清的第一印象。再加上时光过境,当今社会在物质与思想各领域的“现代化”与当时相比,又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是以身处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异域之间的距离,其实并不比我们和我国古代来得遥远。
大英博物馆以探寻长期受忽视的历史为诉求的这场展览,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眼光,让我们得以用一张机票的消费,用另一种方式接近,那段我们早已远去的曾经。
展览资讯
展览名称:花旗银行特展“晚清百态”(The Citi exhibition: China's hidden century)
展览地点: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Great Russell St, London WC1B 3DG)
展览日期:2023年5月18日-10月8日
展览时间:10:00-17:00(周五延时至20:30)
展览票价:成人16英镑、会员与16岁以下孩童免费
网址:https://www.britishmuseum.org/exhibitions/chinas-hidden-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