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怎样报复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图)


百年史学大家、国学泰斗陈寅恪。(手绘插画:Winnie Wang)

陈寅恪是民国时代清华大学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任职时年仅36岁。他家世显赫,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他年轻时在日本、德国、美国、瑞士等地游学13年,师从大家,学贯中西,号称活字典,会八种语言,人称“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他在清华上课的时候,不仅学生来听,教授们也经常来听。他在国学院的学生,后来几乎都成为学界大家。

同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自杀之后,陈寅恪曾经在给王国维写的碑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治学原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甚至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1948年12月,在国民党“抢运学人”计划中,陈寅恪,胡适等被列入第一批计划被转移的学者之列。但陈寅恪最终决定留下,回到广州任教。1953年,新的历史研究委员会成立,拟聘请陈寅恪担任相关职务。

为了说服陈寅恪,陈寅恪弟子,北大教授汪篯携带郭沫若的亲笔信,南下广州。陈寅恪毫不犹疑的拒绝,他说“不能先存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他甚至对已经入党的汪篯决绝的说:“我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学生了”。

因为拒绝了郭沫若,郭沫若于1958年的反右斗争中公开点名批判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双腿不能行走的陈寅恪成为“反动学术权威”,境况堪忧。尽管他多次写书面检查交待声明“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但仍然难逃劫难。助手被赶走,护士被撤离,工资停发,存款冻结。住宅之门脸、衣柜、床头,甚至衣服上都贴满了大字报。

1965年,文革伊始,弟子汪篯因为和陈寅恪的师徒关系被批判,最终自杀。此事对陈寅恪震动极大,一病不起,夫人为了保护他,屡屡遭到红卫兵殴打。红卫兵故意把高音喇叭置于陈寅恪屋后,这位患病的老人一听见喇叭声就尿裤子,造反派却还不甘心,进而将喇叭干脆绑到其床头……

1969年,不能进食的陈寅恪泣血而亡,百年史学大家,国学泰斗就此谢幕。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