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Lionel Messi)于北京时间6月10日上午抵华。(图片来源:微博视频截图)
【看中国2023年6月10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姿综合报导)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Lionel Messi)于北京时间6月10日上午抵华,“梅西到北京了”“梅西球迷见面会取消”冲上这2日热搜。中国互联网传出大量梅西的球迷涌往机场、训练场地的视频,网友感慨梅西在中国的人气。
梅西球迷见面会取消 中国球迷太狂热
综合大陆媒体6月11日报导:梅西原定6月14日在三里屯的阿迪达斯球迷见面会活动已经确定取消。这是此前梅西来华确定的个人活动。
据大陆记者披露:在今天梅西到达酒店之前,四季酒店已经人群扎堆,堪比春运。出于安全的考虑,这次见面会将不会举行。
北京时间6月10日,阿根廷最受关注的巨星梅西抵达北京,所到之处人山人海,从落地出机场到回酒店,再到训练场,总之无数球迷都在喊“梅西,梅西!”而就是因为中国球迷太狂热了,原定6月14日举办的梅西球迷球迷见面会取消了。
关于球迷追星梅西的新闻视频,相信关注阿根廷中国行的球迷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那个疯狂程度,直接吊打各大娱乐明星,这也说明了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火爆程度。按照本届赛事主办方的计划,6月14日将在北京三里屯举办梅西球迷见面会,据悉票价炒上天了。
然而,在梅西来到北京第一天,主办方决定取消这次活动了,原因很简单,中国球迷太狂热了,这让见面会的安全性存在极大问题。
阿根廷国家队跟队记者Gaston Edul晒出视频说道:“阿根廷国家队在北京引发热捧,这很疯狂,这些球迷都是狂热分子”。
西班牙《世界体育报》则表示梅西在北京引发疯狂。目前“梅西已经在北京”的话题浏览量超过了1.2亿。
阿根廷球王梅西乘私人飞机抵达北京
北京时间6月10日上午,阿根廷中国行主办方官方账号宣布,梅西(Lionel Messi)的私人飞机已经在北京落地。梅西一身休闲装扮,笑容灿烂。
综合大陆微博传出的视频,,阿根廷团队下榻酒店外,已经有大量球迷聚集,等待梅西到来。
梅西(Lionel Messi)6月15日将带领阿根廷国家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与澳洲进行一场友谊赛。目前门票已售罄,这是阿根廷队继2022年世界杯夺冠之后首次海外比赛。
阿根廷足球队6月8日在社交平台发布图片,以国家队主帅史卡朗尼(Lionel Scaloni)为首的教练组以及部分工作人员已率先抵达北京。
大陆网络10日传出大量梅西球迷发出的视频(点击看视频),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前三,网友议论纷纷。
专车司机拍的梅西视频
“来自司机师傅的视角,说真的现在我的双眼已经通红”(点击看视频)
“梅西到北京了!好消息人在北京,坏消息今天上班”
“羡慕每一个有票的人”
“梅西在哪里训练呀,在北京有一起去等的嘛”
“梅西影响力有多大”
“梅西到北京了!在自己祖国的首都高喊别人国家运动员”
“人气高!中国众星支持梅西,中国球迷行动起来应援,都渴望他赢啊”
“梅西到北京了”冲热搜,视频疯传。(图片来源:微博)
梅西在中国大陆为何人气如此高?
法国23岁的姆巴佩已经站在足坛的顶端,身价高达1.6亿,他19岁就赢下世界杯冠军,但在中国大陆,姆巴佩远不如梅西的人气。
中国很多明星都支持梅西,比如世界著名钢琴家郎朗、歌手薛之谦、艺名“阿sa”的蔡卓妍、知名支持人刘语熙都为梅西打call。
2022年卡达世界杯,姆巴佩凭借一己之力带领法国队走进最后的决赛,但是赛后很多中国球迷都在讨论梅西,讨论姆巴佩的人很少。而且,姆巴佩没有得到国足点评,比如志毅、孙继海、李铁等名宿,还有郑智大佬,这些球员说到国际大明星,都会说到梅西或者C罗,很少有名宿谈到姆巴佩的。
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Lionel Messi)日前转战何方成为国际焦点。他6月8日接受西班牙媒体访问时表示,他会转战美职联(MLS),加盟由贝克汉姆(David Beckham)担任主席的迈阿密国际(Inter Miami)。
梅西拒沙特4亿美元“天价合约”转战迈阿密国际队
梅西接受西班牙6月8日“每日体育报”(Diario Sport)及“体育世界报”(El Mundo Deportivo)访问时,亲口证实他计划与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迈阿密国际队签约。
根据“富比世”(Forbes)杂志报导,迈阿密国际队给梅西4年长约,年薪5400万美元,与沙特阿拉伯国家男子足球队开出年薪4亿美元的天价合约相差很多,梅西强调,“如果我是为了钱踢球,我会去沙特阿拉伯。”在赢得世界杯后,梅西想要过“另一种生活”,因而选择离阿根廷较近的美国。
— Inter Miami CF (@InterMiamiCF) June 7, 2023
现年35岁的梅西强调,他仍会背负相同责任及争胜的欲望,希望做到最好,但会更加心安理得。
而在梅西表明希望到美国踢球后,迈阿密国际的社交平台在10分钟之内新增100万名追踪者,可见他的吸引力。
来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