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 “唐人七言第一”之新解(组图)
分析崔颢《黄鹤楼》
左为黄鹤楼壁像(局部);右为黄乐楼。(图片来源:xiquinhosilva - 61467-Wuhan/维基百科)
崔颢的《黄鹤楼》被人们赞誉为题黄鹤楼的绝唱,严羽在《浪沧诗话》中称此诗是唐人七言诗第一。诗仙李白看此唐诗后也是“眼前有景写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中国八十年代出版过一本曾为中文系大学生的教科书的中国文学史,书中说崔颢的这一首《黄鹤楼》抒发了“登临吊古,怀土思乡”之情,其它的书大都采用此说。其实,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现在让我们来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代传说,武昌蛇山面临长江,景色壮观,仙人曾在此乘黄鹤升天,因此建楼纪念,取名“黄鹤楼”。诗人登此楼时,并未留意眼前的壮丽景色,但却被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吸引。诗的前四句一气呵成,气势万钧。前三句,句句有“黄鹤”一连三个黄鹤,对黄鹤的热切呼唤跃然纸上。四句中连用二个“空”字,写尽“仙去楼空”的惆怅。这四句不只是“借典故入手擒题”或登临怀古,而是表达对仙人乘黄鹤而去的无限向往;对得道成功有着永久归宿的企盼。
诗人的这种心情在他到长安、路经华阴时而创作的《行经华阴》中,可获得验证。华山自古被认为是“众神之地”,诗人当时在看见飘逸出尘的华山后,感叹自己何苦为名利奔波,不如在此山修道长生。
古代传说,武昌蛇山面临长江,景色壮观,仙人曾在此乘黄鹤升天,因此建楼纪念,取名“黄鹤楼”。(图片来源:xiquinhosilva - 61467-Wuhan/维基百科)
至于五、六两句作者从暝暝的思索中回到现实。仙人黄鹤杳然已失,而眼前的汉阳城、鹦鹉洲、睛川、草木等美好景物历历在目,但仍抹不去崔颢对仙人的向往。“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处的“日暮”语意双关,既指“太阳西沉”“黄昏到来”,也指人生之将尽,“日暮途穷”,有人生之将尽,归程无处的茫然。“乡关”一般指”家乡”,《中国文学史》一书据此引出“怀土思乡”的结论。若解释成“家乡”恐显得拘泥与肤浅,因为两大问题已然呈现:
一、与前四句意思不连贯,思念家乡与仙人乘黄鹤升天有何关系?
二、与情理不合,自己的家乡在何处,自己怎会不知?
若把“乡关”泛指“归宿”就更为确切和顺畅。古人修道成仙乘黄鹤冉冉而去,飞向那美好的归宿,那么我的归宿又在何处?站在烟波浩渺的江边,想到归程无处怎不使人发愁。诗中最后一个字“愁”,真是水到渠成,极有分量。
纵观全诗,此诗绝不是“登临吊古,怀土思乡”之作,而是一个觉醒的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如何将短暂的人生归入真正永恒的深深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