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最特别的称呼是什么?(图)
谈李商隐为何被称为“獭祭鱼”


雨水三侯:“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图片来源:Pixabay)

2023年2月19日,正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雨水”到来之日。这时的太阳黄经达330度时,表示了降雨的开始,以及雨量渐增。铺陈了这么多,您可能会想,不是要谈论大诗人李商隐与“獭祭鱼”的关系吗?没错!这个“獭祭鱼”正是节气雨水的三候之一。

獭祭鱼”之源

《礼记・月令》中有载:“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逸周书・时训》亦载:“雨水之日獭祭鱼。”“獭祭鱼”是指:中国古人认为,獭是一种喜欢吃鱼、行踪诡秘的水陆两栖哺乳动物。娴熟水性,且特擅长长距离潜泳的獭经常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上,整个情景很像是在陈列祭祀的供品。接着,水獭会直立身子,两只前爪合拢并抱住鱼,缓慢品尝起来。展露可爱憨态的水獭就如同人类一般,表现出做揖祭祀的模样,令人感觉态度非常虔诚,仿佛在感谢上天说有鱼能享用,亦或是在对鱼儿致歉说,等会儿要食用你们了。总而言之,古人将这一景象称为“獭祭鱼”或“獭祭”。雨水三候亦包括此意。

雨水三候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说:“节气雨水到,水面的冰块融化了,水獭开始捕鱼了。”由于水獭喜欢将鱼咬死后,依次放置于岸边,彷似祭祀般,故出现了“獭祭鱼”之说;雨水过了五日后,大雁开始自南方朝北方飞;再度过五日,草木逐渐随着地上阳气升腾而长出嫩芽。大地开始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此可知,“獭祭鱼”被古人视为一种季候现象来描述节气,故成为节气雨水的第一候。

那么,“獭祭鱼”又是如何能牵扯上李商隐的呢?其实,“獭祭鱼”被运用在文风上,关乎李商隐。

李商隐与“獭祭鱼”的关系

李商隐在唐代诗人中,是少数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李商隐也擅长撰写骈体文,还帮忙不少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就提到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

不过,古人的奏章不像现代人说话这般直来直往,毕竟是要呈给君王,往往难以开门见山,直白地说明状况。因此,奏章除了会出现大量的赞美之辞之外,还包括不少典故。由于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在表述上又得精确,因此针对用典,要求很高,这也让李商隐逐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当然,后人在阅读李商隐的诗歌作品,同样能见到不少典故,但也令人在接触李商隐作品时,倍感内容隐晦迷离,甚难解析。

像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生烟”就这么出现在李商隐《锦瑟》这短短八句诗文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正因为要时常运用典故,李商隐需要查阅大量书籍,好准确掌握创作素材的真实性。于是,不时能见到李商隐将多本书籍摊放在屋子一隅,以利查阅。这一情景,就如同是水獭摆放鱼的样子。于是,两百八十多年后,“獭祭”一词就被宋代人运用在李商隐的身上了。

没错,根据后人研究,在宋代开始,“獭祭鱼”才开始跟李商隐产生紧密联系。部分古籍中,均记录了相关描述。

南宋吴炯在笔记《五总志》中记载:“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表示:“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隐事难。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此文提及的“獭祭鱼”有堆砌之意,并对李商隐的“獭祭”颇有微词,应是认为李用典过滥,有卖弄之嫌。不过,李商隐精准的用典成果,实则受到众人肯定的。

创作了著名小说《沉沦》的中国现代郁达夫曾经撰写一篇题为《獭祭的功用》的文章,文中十分赞赏李商隐的“獭祭”。

李商隐在被称为“獭祭鱼”之前,也曾经在创作中提及此一现象。

大中元年(847年)二月,李商隐获得官桂管(今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之聘用,担任书记。当李商隐前往距离京城五千里外的桂林就职之后,他在那边看见百姓大多过着打渔生活,且家家户户都进行拜神求巫之事。在观察了风俗民情之后,李商隐创作了两首五言律诗《异俗・时从事岭南》: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至于诗中的“獭祭”,是指打渔。

本文留言

作者初新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