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瓢和尚向善男信女们大呼:“谁造此桥,愿舍和尚作其子孙”。(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明朝后期,河南南阳有个僧人,因为食量过人所以得了个外号叫“大瓢”。这个大瓢和尚一心向善,曾发誓愿要造一座桥,方便世人往来,而自己只需要在桥边有个住的地方就行了。造桥要花不少银两,可大瓢和尚身无分文,必须要家境富有的大施主,布施钱财相助才有希望成功。于是每逢寺庙举办宗教活动时,他常常向在场的善男信女们大呼:“谁造此桥,愿舍和尚作其子孙”,意思就是说谁能出资造桥,我愿意来生当他的儿孙后代来报恩。
明朝时唐王的封地就在河南南阳,唐王的王府离大瓢和尚所在的寺庙相距有十五里。唐王的耳边却总是听到有人呼喊“谁造此桥,愿舍和尚作其子孙”。于是唐王便问服侍的太监,太监回答:听说有个大瓢和尚经常这样喊,于是详细讲了事情的始末。唐王听后很好奇,于是命令太监,把大瓢和尚请入了王府相见。唐王一见,果真是个质朴善良的僧人,又让他试着呼喊“谁造此桥,愿舍和尚作其子孙”,唐王一听果然就是前些日子经常听到的声音。唐王觉的神奇下令从库房中取出三千两白银,用来造桥。
石桥落成那一天,王府里面的很多女仆、太监,都看到大瓢和尚走入王府,又闯入内宅,就在此时,王妃生了世子(王的嫡长子。王位继承人)。唐王立刻命人去庙里找大瓢和尚,不久手下人回禀说:赶去时,大瓢和尚已经去世了。于是唐王悟到:大瓢和尚已经兑现誓言投胎转世当他的儿子了。这位唐王世子天生就慈悲聪慧,爱礼敬佛法,长大后更是每年都要施舍斋饭供养千僧,称之为“千僧会”,人们都说这大概就是因为其前世是僧人的缘故吧。现在这位世子,已经继承了王位,成了新的唐王。这件事是当时著名的大元禅师,告诉明代古籍《耳谈》作者王同轨的。非常可惜,记载中没有提及究竟是哪位唐王。
大元禅师是晚明著名医僧,精通《素问》、《难经》和八法神针,各样病症,下针即可痊愈;后宫嫔妃、殿阁大臣、以及宦官贵戚,皆礼尊之,圆寂于崇祯末年。大元禅师对当时上层社会的各种事迹应该都是比较清楚的,因此他提供的资料真实性是可以保证的。
这则资料里,大瓢和尚发誓“谁造此桥,愿舍和尚作其子孙”,结果此誓愿就应验了,他真的下辈子就给老唐王当儿子了。可见发誓是要兑现的。
据:《耳谈》
《大瓢和尚》:南阳有“大瓢和尚”,饮啖兼人,因曰“大瓢”。誓造某桥而居其旁,欲得大坛那成之,始为无量功果。每呼曰:“谁造此桥,愿舍和尚作其子孙。”而唐王居宫中,相距十五里,耳边若闻呼声。以问其阉竖,阉竖曰:“呼此者“大瓢和尚”也,相距远矣。”命来使试呼,果如所闻。异之,遂倾藏发三千金造桥。桥成,一日宫中人皆见和尚闯入宫扉,而闱中报世子生,今王是也。其时迹和尚所在,适已坐化。王今慈慧夙成,每饭僧至千人,曰“千僧会”,岂偶然哉!大元禅师谈。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