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脊梁(图)
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慷慨悲歌


清朝徐璋《松江邦彦像册・夏允彝父子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明末清初硝烟四起,有一位少年英雄,他五岁习文,七岁作诗,九岁撰书,是难得一见的神童。他文章盖世,为文千言立就,他心系天下,十五岁即揭竿报国与清军作战。他至真至孝,事泄被捕后,所作《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字字泣血,读来使人肠断。他誓做人间伟丈夫,临刑前毫无惧色,视死如归,长笑就刑。他,便是明末少年英雄、抗清烈士夏允彝之子--夏完淳(1631年-1647年)。今天要来跟大家介绍他撰写的《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许多人在读完《别云间》这一首诗之后,会联想到如杜甫一般沉郁悲凉的忧国忧民者,或如屈原那样告问天地的求索者,或如荆轲这般慷慨激昂的豪杰志士。偏偏,就是很难联想到一位年仅十七岁、面容英朗的少年。

这首《别云间》正是夏完淳反清事泄被捕后,在押解路上吟诵而成。它不仅是荡气回肠的诀别诗,是更是以身许国的绝命书!短短四十字,读罢使人掩卷良久,这位少年英雄赴死前那壮怀激烈之英姿,犹如电影片段最高潮部分的主角独白……

三年的羁旅生涯中,只因存复楚之念而漂泊万里。眼看天下板荡,山河破碎,故国不在。前有松江沦陷,家父自沉于松塘,后有吴阳兵败,各路义军接连失利。到如今此身被系,方才了然大道如青天,唯我不得出也。

当夏完淳回望家乡故土,想起了怀有身孕的妻子,以及他那位受尽苦楚的母亲,几年来聚少离多,现如今又要撇下她们而去。纵然胸中有千言万语,开口后却只道得一个“难”字而已。

我自知死期已近,只恨没能亲见王师平定中原之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们记着,当万里长空中云雷翻滚之日,就是我毅魂招展灵旗荡平敌寇之时!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这位十七岁的少年的热血和勇气,自心而发,足可以存于竹帛也。

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吗?苏武、关羽、岳飞、文天祥、夏完淳,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将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所传承,就如同海上的灯塔,用他们各自高贵的品格指引着华夏民族前行的方向。

额外一提,从夏完淳坚守气节的父亲夏允彝的经历来看,夏完淳是受到其父影响。

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失守,当时夏允彝出面募集义兵,并拜谒史可法,一起谋划兴复事。

南明弘光立,诏征允彝担任吏部官员,连夏允彝聪慧的长女也曾提供军事建议,并获得夏允彝赞许。在弘光元年,清军南下,各地民众相继起义抗清,夏允彝则网罗健儿武勇,联络部署,作勤王准备。可惜的是,因为参与者均是没有打仗经验、对用兵作战不在行的文士,最后策画以失败告终。而夏允彝在拒绝清军统帅慕名求见之后,听闻友人侯峒曾、黄淳耀、徐汧等人皆死,遂作绝命词:“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

随后,夏完淳选择自沉。隆武帝諡文忠,鲁王諡忠节。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