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自己(图)
(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2年12月5日讯】有一条留言,觉得还是回答一下。因为比较典型。
大意就是一句话:“你就那么怕封吗?家里呆两天会死?”
这是恰恰搞反了,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我们互相不了解。
鲁迅在《小杂感》里说过一句名言,人类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
人和人之间的不了解,也犹如天堑。
其实倘若你仔细想想就会知道,相对而言,我算是最不怕封的了。
我的工作性质是最不怕封的,关起门来写作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就在家旁边,这是为了方便平时看到小孩,从家走到办公室,不过几步路。
封上了,反而不用应酬,没了大大小小的奇葩活动,正好写作。你看这两年反而是我出书最多的时候,今年都出了四本。
自己的个性也宅,平时也完全不爱出去玩。有知情的朋友可以作证,但凡是约“去哪哪玩几天”的活动,我有参加过几个?而平时自己主动发起的“去哪哪玩几天”的活动,有过几个?极其少。
平时出差,必定是工作;事情办完,则肯定就走。东游西逛固然是好玩的,但自己从来不大爱。和我比宅,你未必比得过我。
再说孩子,我孩子才刚上幼儿园小班,这是最不怕停课的年纪,不去就不去呗,完全不用像小学、中学的家长那样焦虑。
至于经济受不受影响,也不直接关我的事,相反地,大家停下来了,反而有更多时间读文章读书。这对作者,倒是利好。
所以,来质疑说“你就那么怕封吗”的朋友,恰恰是想反了。我并不是担心自己,而是担心你。
我阳台的窗户下面是一片商圈。好些日子里,亲眼看见一个个的餐馆、小店关了又开,开了又关。我见证着一个个商家满怀梦想,扒掉前任的装修,换上新的设计,然后却又做不了几天。
我担心你是其中的一个。
我家对面是一片商住公寓楼,前些日子我去给我妈租房,见到刚装好的酒店都没营业,全在单独出租。簇新的单间,主城区,好地段,只要一千三百块钱一个月。一个大约和我同龄的酒店老板满怀不甘地巡视着楼道,亲口说:哼哼,等熬到下半年,我要大乾一场。
一年多过去了,他肯定是没能大乾一场。
我担心你是其中的一个。
许多例子,并不好在这里说,只说点简单的。一个好朋友前两天去买药,在闹市区看到老人捡不甚干净的食物吃,而且还算穿得整齐的。朋友想微信转账给她,老人说手机坏了,收不了钱;除了药房开着,其他什么门面都关了。
不说是哪个城市了,免得当地看到了不乐意。
所以,我并不愁营生,但是别人的营生咋办呢?我孩子不用上学,但别人要上学的孩子咋办呢?我庆幸自己现在不用就医,但别人要就医的咋办呢?人不能只想自己对吧。
你或许一个月有几千快、万把块钱收入,你自我感觉良好,你什么都不怕,你不担心失业,但是别人咋办呢。
你说话,可以只为了自己;但是我这种人是以说话为生,以说话为工作,就不能只为了自己。
好比前些时候,有一些人昏头昏脑地一窝蜂喊:谁谁抄作业啦,谁谁不会抄啊,笑这个,笑那个,还记得吧?我说不要喊,这并不妥当,也不光彩。
其实这关我什么事?这些傻话损谁的体面,坏谁的形象?总不是损金庸的体面吧。
就好像封与不封,其实很关我什么事?总不会影响金庸的销量吧。
你不能理解我,这是你的经历、角色、知识构成决定的。但是我必须理解你,这是我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说好听点,叫理解万岁;说直白点,叫向下兼容。
回到之前,为什么以说话为工作的人,不能完全只讲个人利益?为什么有时候得克制猥琐的念头和小心思,去共情一下别人?包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
因为其实不论古今中外,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注定不会说话,无法说话,总得有人替他们说一说。
就这么简单。
就剩田伯光说话了,仪琳怎么办。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