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缘不是重点?人们最需要拥有这个(图)
与孩子能否相处良好,关乎道德问题。(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继母是书面语,是前妻的子女用来称呼父亲续娶的妻子,通俗称为“后母”、“后娘”或“后妈”等。或许是因为十七世纪法国作家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的著名作品--《仙履奇缘》(一名《灰姑娘》,Cinderella)深植人心的关系,大家对于继母(后娘)的印象都不是太好。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无关孩子是否是亲生的,最关键的不在血缘,而是人类道德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朝魏国出现了一位慈祥的后母,她以今人难以想见的脱俗德行,感化了丈夫芒卯的首位妻子所生、原本待她甚恶的五个儿子。
一起来了解这一位能彻底翻转众人对于继母的刻板印象的慈母吧!
话说魏国孟阳氏的女儿在嫁给了将军芒卯作为继室之后,又生下三个儿子。如若加上芒卯与前妻所生的五个儿子,这位孟阳氏可就有八个孩子得照顾了。
不过,芒卯跟前妻所生的这五个儿子都不喜欢父亲后来新娶的妻子。纵然这位继母对待他们非常慈爱、宽厚,连在衣食住行上的照护都远远超过了对待自己的三个孩子,他们却依旧不喜欢孟阳氏这位继母。
后来,芒卯前妻的第三子违反了魏王的命令,依照法律将要被判处死刑。孟阳氏自从得知此事后,日日为此悲伤、忧愁,并早晚辛勤奔走,只为营救这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
有一位知情人士对孟阳氏说道:“这几个儿子都不喜欢你,你又何必为这事而感到如此哀伤,又何必如此辛苦的四处奔走来营救这个儿子呢?”
孟阳氏回说:“如果我的亲生儿子也不喜欢我,我也是会想尽办法去解救他的,好让他免遭灾祸与刑罚。如果我对芒卯前妻的儿子将遭罪而视而不见,也不愿出力营救,那他们岂不是跟没有母亲一样吗?!芒卯就是怕他们成为孤儿,才迎娶了我。我虽为继母,却也是要好好爱护子女的,否则就无法称为‘慈’了,如果只爱护自己亲生的孩子,而忽视前妻的儿女,就无法称为‘义’了。如果我如此不慈不义,凭什么立足于俗世间呢?这几个孩子虽然不喜欢我,但我怎能不懂道理、不尽母职呢?!”
几天后,孟阳氏的这一番话传入了魏王的耳中。魏王为孟阳氏的仁义之心而十分动容,他不禁告诉臣子说:“孟阳氏这位继母如此慈爱,怎么能够真的处死他的儿子呢!”
当孟阳氏前去拜见魏王,请魏王饶恕她的儿子时,敬仰其慈义之行的魏王,竟真的就下令赦免芒卯前妻所生的儿子的罪过了。
当这个儿子因为继母的营救而顺利返家后,由芒卯前妻所生的其他四个孩子都真正了解孟阳氏的真实为人,并甚是钦佩其高尚品德,逐渐的,这些孩子和孟阳氏开始亲近了起来,最后尊敬孟阳氏就如同是尊敬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他们一家人就这样和乐融洽的生活在一起,而那八个儿子在孟阳氏的呵护、教导之下,后来都成为了魏国的大夫、卿或士。
世人见状,都纷纷赞扬孟阳氏是一位慈母,在对待夫婿前妻的孩子或自己的孩子竟能秉持一样慈爱态度,难怪孩子们都相继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并陆续被选拔为魏国官员,成为国家栋梁。
所谓“慈心于物”,真是说的一点都不错。慈说的正是仁心,是能拔除痛苦、积德累功的万善之根本。
上述故事令人不禁想到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曹风・鸤鸠》。有段话如此写道:“鸤鸠在桑,其子七兮。”这话的意思是说,布谷鸟有七子,无论早上或下午喂食,都是从尾到头,始终平均如一、毫无偏私。
不过,这还是涉及到血缘关系。
其实,真正有德行的人,无论是成为后母或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能够秉持公平态度,不偏袒、不徇私的善待孩子。即使很多人都在质疑说,因为血脉的不同,后母对待每个孩子,是很难做到不偏不倚、维持慈爱态度的,毕竟一个人有私心、偏爱自己所出的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话虽如此,但相信上述这一则故事同样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血缘关系是不能作为不善待非己所出的孩子的借口,同样的,也不能是孩子拿来做为顶撞长辈的借口。真正的原因在于人心。一个人如果有道德、品行高尚,是能够化解在家庭中所面临的人际问题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范畴中,讲究以德服人,运用道德来感化他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倘若只想仰仗命令或权威,是不能真正打动人心的。
长辈要想真正令晚辈信服、愿意听从自己的教诲,依靠的唯有“慈爱”与“仁义”等传统精神价值。当然,子女要与长辈相处融洽,依靠的,同样是展现了这些传统价值的行径。
人与人的关系,的的确确是都得从忠、孝、仁、爱、信、义等人类核心价值出发,无形中自然能够感化他人,化解恶劣氛围与充满冲突的环境,解决连拥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