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拜登在台湾问题上不断挤压中共红线(图)


美国总统拜登。(图片来源: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9月29日】(特约记者程雯综合报导)美国总统拜登自上任以来已经四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美国会出兵保护台湾,如果中共真要动用武力入侵台湾的话。尽管白宫高级幕僚每次都在事后软化拜登的立场,但是专家和分析人士认为,面对中共不断释放的要以武力夺取台湾的威胁,拜登也在推动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边界,也就是不断挤压中共的台湾红线。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9月18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最高级别系列会议召开前——播出的“60分钟”节目中,拜登总统被问道:“当中国(中共)入侵台湾时,美军是否会保卫台湾?”他回答说:“是的,如果事实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攻击的话。”

这是拜登第四次在公开场合下明确表示,如果中共出兵入侵台湾的话,美国也会出兵保卫民主、自由和独立的台湾。

这种立场反应出,美国对台湾的保护将超出对乌克兰的援助。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后,美国仅限于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情报,而绝不出兵进入乌克兰的土地。

《国会山》9月28日报导说,专家和分析人士表示,拜登总统一再发出同样的信息,这反映了他有意使用语言在向美国军事能力的边界线上走,也是在不断挤压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红线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瑞恩.哈斯(Ryan Hass)说:“我的一般感觉是,当一个领导人说同样的话四次时,这并不是失言。这反映了他的信念。我认为世界应该相信拜登总统的话。他似乎在明确表示,他认为美国需要准备好在台湾海峡发生冲突时进行干预。”

拜登此前曾在2021年8月和10月向白宫记者们表达过美国会在中共武力侵台时出兵保护台湾的说法。拜登那两次的言论都引起舆论哗然,但是人们猜测那可能是拜登因为老糊涂了而“失言”。

今年5月,拜登在他的亚洲行访问日本时,在他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的联合记者会上,拜登第三次说出类似言论。

每次拜登说出这样强硬的言论时,白宫都会跟上软化立场的解释。对于拜登本月在CBS“60分钟”里作为第四次的护台言论,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同样回应说:“我们继续支持一个中国政策,我们继续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我们继续支持和平与稳定。”

沙利文还说:“(拜登)总统是一个直接而直率的人。他回答了一个假设,他以前也曾以类似的方式回答过,而且他也很清楚,他……支持美国历史性的对台政策,这种政策在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中一直存在。”

中共方面也继续对拜登的最新护台言论感到愤怒。中共外交部长王毅上周在联合国大会的讲话和他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会晤中都对美国进行了谴责。

王毅在联合国讲话中说:“任何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任何阻挠中国统一的举动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在王毅会见布林肯后,中共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要真正维护台海和平,美国必须明确反对和遏制任何‘台独’活动。”

哈斯将中共的反应解释为,北京认为拜登在一再重复的信息中“只是大声地说出了静悄悄的那部分”。

哈斯说:“我认为,北京早就预料到美国会干预北京发起的两岸冲突,而(拜登)总统的声明似乎被视为对他们先前假设的确认。”

中共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重申“台湾问题”是其核心利益的核心,并不断强调其拥有台湾的主权。美国或其它外国政府对台湾的任何友好表示,对北京来说似乎都暗示着台湾独立,这都成为中共的红线。

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New American Security)印-太安全项目的研究员雅各布.斯托克斯(Jacob Stokes)表示,拜登关于美国保卫台湾的言论与华盛顿和北京长期以来的政策声明——美国对台湾的《六项保证》和中美之间达成的《三个联合公报》——极为接近。

斯托克斯强调说:“其中一个联合公报是:‘我们(美国)知道中国对台湾的立场,我们不接受它。’——我认为这是做出的一个重要区别。”

不过,布鲁金斯学会的哈斯认为,白宫官员事后对拜登言论的软化模式可能会在台湾引起混乱。

他说:“我不确定总统反复说一件事,然后他的工作人员建议另一件事的模式会得到什么。我不确定这样的澄清能否让北京放心。我认为他们在台北和其它地方引起了人们对为什么总统和他的工作人员意见不一致的困惑。”

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中国(中共)力量项目主任林邦妮(Bonny Lin)则表示,她不相信拜登的言论是有意改变政策,她认为,拜登仍然保持战略模糊策略,以相对模糊的承诺为台湾提供保护。

她说:“我认为有一系列潜在的反应,(拜登)总统还没有澄清我们到底会做什么。这包括从提供政治支持到向台湾派遣军队。他刚刚说我们会回应。它仍然保持着一些战略上的模糊性。几乎不可能提前决定我们到底要做什么,这将取决于具体情况。”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