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西点军校——保定军校(下)(组图)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左四)率何应钦(左三)、白崇禧(左五)、关麟征(左一)、薛岳(右二)、胡宗南(右三)等高级将领到南京中山陵谒陵。
国难深重 保定生领导指挥保家卫国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最高统帅蒋委员长发表抗日讲话,身后站立者为副参谋总长白崇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侵华步伐,国难危机日益深重。蒋介石、白崇禧、陈诚等保定军校师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领导指挥其属下的各兵种和各地军民,克服重重艰难困苦,浴血抗日,保家卫国。
早在1935年,蒋委员长高瞻远瞩,英明决定把四川省作为持久抗日的大后方基地,为抗日卫国的最终胜利定下了根本大计。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8月12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决议,以“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会”)为中国抗战最高统帅部,以蒋中正为军委会委员长和最高统帅,负责领导全国军民抗战,负国防之全责;以程潜、白崇禧为军委会正副参谋总长,作为军委会委员长的最高幕僚长,襄助蒋委员长策划抗日全局,指挥并指导军委会所属各部、院、会、厅,并处理有关的一切事务。此次重要会议并授权军委会对全国党政军(包括毛泽东中共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共区)实行统一领导指挥。
抗战期间,以蒋介石为首的军委会,在全国先后划分成立了12个战区,组建陆军至少320个师,105个军,40个集团军,并在国内组织发动了至少22场抗日大会战和远征缅甸作战,抗击和牵制绝对优势的日本陆军三分之二总兵力,歼敌150万,占日军在二战中死亡人数的70%,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伟大贡献。
从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25场抗日大会战,从淞沪、太原、南京、徐州、武汉、南昌、长沙、桂南、上高、鄂西、随枣、粤北等会战,到远征缅甸出国作战,每场大会战国军出动兵力至少10万人以上。这些大会战的大多数正副总指挥官多为蒋介石、白崇禧、陈诚、薛岳、李品仙、罗卓英、余汉谋、黄绍竑、黄琪翔、夏威、杨森、蒋光鼐等保定军校将帅。
1937年8月13日,最高统帅蒋介石亲任淞沪会战总指挥官,亲自动员、组织并指挥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军参战。面对绝对优势的强大日军,70万国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在上海浙江地区坚持浴血奋战三个月,终于粉碎了日本企图速战速决,“三月亡华”之迷梦。
淞沪会战后期,当日军开始进攻中国首都南京之时,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分析抗战以来对日作战的经验,将其总结提炼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并向蒋委员长提出书面建议。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军委会在武汉检讨全盘战略以及今后抗战指导,白崇禧再次建议“对日抗战,我以劣势装备对优势装备之敌,应多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蒋委员长对此十分重视,采纳定为中国持久抗战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并通令全国各战区实行,由此奠定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基础。
1938年4月,李宗仁、白崇禧指挥国军取得中国抗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自明治维新后首次战败的日军恼羞成怒,调集重兵,卷土重来,企图迅速攻陷武汉地区,于是打响了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武汉保卫战(又称“武汉会战”)。蒋委员长亲任会战总指挥官,并委任陈诚、白崇禧分别担任江南战场和江北战场的总指挥,调集参战的国军多达陆军14个集团军,总计50个军,120个师,共110余万兵力,此外再调集空军和海军支援配合陆军作战。逾百万国军在长江南北两岸的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广大地区,打了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信阳战役总共11场战役,大小战斗数百次,共歼灭20万余日寇,有力遏制了日军的疯狂攻势,使得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2年,蒋委员长又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派遣十余万中国远征军入缅跟美英法盟军共同作战。军委会蒋委员长、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制定了中国军队跟盟军的合作协同作战,制定战略规划和方案,并自始至终指导全体中国远征军作战。而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副总司令黄琪翔,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等人,军长郑洞国、甘丽初、黄杰、霍揆章,军(师)长孙立人、廖耀湘、戴安澜等将领,则是在最高统帅部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制定规划的战略框架和规划蓝图中,率领各自的部队作战。
八年抗战期间,中国最高统帅部军委会,以及军委会统帅指挥下的各战区司令长官,主要由留日将领和保定军校将领担任。例如,既是保定军校学生又留日学习过军事的蒋介石出任中国最高统帅,保定三期生白崇禧出任军委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并曾任代参谋总长,统辖指挥顾祝同第三战区、薛岳第九战区、张发奎第四战区、余汉谋第七战区,参与指挥淞沪、徐州、武汉、长沙、桂南等多场会战。保定八期生陈诚任军委会政治部长,并先后兼任第九战区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淞沪、武汉、长沙、鄂西会战。保定三期生黄绍竑先任军委会军令部长,后任战区副司令长官,参与指挥太原会战和浙赣会战,由出身于保定陆军大学的徐永昌继任军令部长。日本陆军士官生程潜在1937年任军委会参谋总长,1938年由军委会军政部长何应钦(日本士官生)继程潜为参谋总长。抗战后期,统辖指挥五大战区的军委会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又返回重庆,出任副参谋总长和代参谋总长。日本士官生阎锡山则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太原会战;朱绍良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保定八期生周至柔出任航空委员会主任和空军总司令,指挥全体空军配合陆军作战。
在全国划分的12个抗日战区中,出身于保定军校的顾祝同、陈诚、薛岳、李品仙、余汉谋、傅作义先后任战区司令长官,夏威、黄绍竑、黄琪翔、罗卓英、杨森等人任战区副司令长官。据有关统计,在战区正副司令长官的级别上,保定生多达29人,而黄埔生只有一期生胡宗南、李延年、范汉杰三人在抗战后期担任战区副司令长官。
抗战期间,各个集团军的正副总司令也多由保定军校生出任,如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9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第11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黄琪翔,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第16集团军总司令夏威,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第21集团军总司令廖磊,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第35集团军总司令李汉魂、邓龙光等人。
在保定军校生的领导指挥下,大多数黄埔军校生担任军、师、团、营、连等级的职务。例如,黄埔抗日名将廖耀湘、胡琏、戴安澜、王敬久、邱清泉、方天、张灵甫等人,在严酷的抗战中奋斗成长,建立功勋,逐步由团长、旅长,升任至师长、军长。少数黄埔一期至三期生,例如胡宗南、关麟征、范汉杰、俞济时、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李延年、李玉堂,在抗战中后期开始担当集团军总司令的重任。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保定生领导指挥剿共功败垂成
抗战胜利后,最高统帅蒋介石、国防部长白崇禧(左)、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右)跟国军军官合影。(以上皆为网络图片)
1945年8月,蒋介石领导全中国军民,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血战,206位国民党将军殉国,陆军伤亡321万多名官兵,打光全部海军舰艇和牺牲4321名飞行员的惨重代价,终于打败了强大的侵华日军,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然而,正当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和休养生息之时,抗战期间消极抗日、争抢地盘、蚕食偷袭抗日国军的毛泽东中共,在苏俄斯大林的强力扶持下,以“民主自由”为幌子,骗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重启以武装暴力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战火,抢先占领了山西部分地区和东北。
1946年4月,国共大规模内战在东北爆发。为攻克四平,消灭东北林彪共军,国民政府主席和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派遣国防部长白崇禧赴东北督战,指挥督导杜聿明部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等国军连克四平、长春等地,重创林彪共军,直逼共区首府哈尔滨。正当林彪共军奄奄一息,准备逃离哈尔滨时,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受周恩来的蛊惑,以断绝五亿援华贷款为要挟,蒋主席被迫下令东北国军停战。从此东北战局大逆转,林彪共军死里逃生,在苏联强大的援助下,很快东山再起。
在此后的三年戡乱剿共作战中,蒋介石、陈诚、白崇禧、顾祝同等保定军校毕业生依然主导大局,策划制定剿共战略和作战方案,领导指挥其辖区内的各军种和军队。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撤销,成立国防部。白崇禧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何应钦远赴美国,担任中华民国政府驻联合国军事代表团团长。陈诚出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全权负责全体国军的整编,全权负责制定全国剿共战略和会战计划,负责统辖指挥全国陆海空军队。参谋总长无需经过国防部长,直接向国民政府主席和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汇报和负责。陈诚任职参谋总长期间,保定生担任重要职务,例如,秦德纯任国防部次长,周至柔任空军总司令,出身于土木系第18军的郭寄峤、郭忏任副参谋总长。
至1947年底,刘伯承、邓小平共军进入大别山,直接威胁首都南京,国军在全国多个战场失利。闲置多时的国防部长白崇禧被重新启用,指挥国军围剿刘邓共军,把刘邓共军逐出了大别山。
戡乱剿共战争至1948年夏秋,林彪共军在东北,陈粟共军在华东,疯狂扩张,全国战局十分不利。参谋总长兼东北行营主任陈诚生病住院。最高统帅蒋介石遂委任何应钦为第二任国防部长,调任白崇禧为华中剿匪总司令;委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保定六期生)接替陈诚为参谋总长,由顾祝同奉蒋介石之命,实际负责全国剿共军事。
为完成剿灭共匪,戡乱救国的重任,蒋介石还在全国成立了东北、华北、华中、徐州四大“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剿总”),每一个剿总皆统辖若干个兵团,拥有30万至60万兵力。其中,兵力最雄厚、武器装备最精良的是东北剿总和徐州剿总。除了接替陈诚出任东北剿总司令的卫立煌,是北伐后毕业于南京陆军大学的学生外,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副总司令夏威、李品仙,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等人,均为保定军校毕业生。北平行营(后改为华北剿总)参谋长徐启明、华北剿总参谋长李世杰、华中剿总参谋长徐祖贻也是保定军校毕业生。留日将领和保定将领还担任兵团司令的重要职务,如留日生汤恩伯、罗广文曾任兵团司令,保定生徐启明、刘嘉树、孙楚任兵团司令。
剿共战争期间,各级黄埔军校毕业生经过抗战的锤炼已经成长壮大,担负起戡乱救国的重任。黄埔一期生桂永清出任海军总司令,二期生郑介民先后出任国防部保密局(原军统局)局长和国防部次长,一期生胡宗南则统率50-60万大军,负责在西北陕甘围剿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共军。多数剿共兵团的司令已开始由黄埔生担任。黄埔一期生杜聿明、范汉杰、郑洞国、宋希濂、陈明仁、李延年已担任剿总副总司令兼兵团司令的重任,李良荣、王敬久、邱清泉、黄维、胡琏、廖耀湘、石觉、孙元良、黄杰、刘安琪、李文等人出任兵团司令,更多的黄埔生如张灵甫、李本一、李弥、刘玉章、刘镇湘等人出任国军王牌军的军长。
由于国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许多国军将领奋勇搏击,在局部地区和某些战役中有力打击消灭了共军。但从总体上说,三年戡乱剿共作战,坚持“三民主义”信仰和“汉贼不两立”的国军将领们有心杀贼,浴血搏杀,却终究无力回天,最终功败垂成,痛失大陆,退守台湾。但蒋介石、白崇禧、陈诚、顾祝同、周至柔、李品仙等坚持反共救国的保定军校将帅,何应钦、阎锡山、汤恩伯等留日将帅,以及他们所领导指挥的张灵甫、黄百韬、邱清泉、胡琏、张淦、徐启明、刘玉章、刘镇湘、李本一、李弥、王敬久、桂永清、李良荣、戴笠、郑介民、黄杰、刘嘉树、孙元良等将领,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绚丽和慷慨悲壮的篇章。这些国军群英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功绩,对“三民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抗日救国、反共救国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勇气毅力,当永为后人铭记。
(看中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