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正确吗?几点才是“午”?(组图)
“过午不食”正确吗?(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过午不食”源自佛教的戒律,就是不在规定的时间以外享用食物,一般是指正中午到第二天黎明的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所以叫“过午不食”。
佛家认为,“过午不食”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外欲、减少供养的负担,可以让佛教徒更加专心地打坐修定,有利于修行,这是佛家对“过午不食”的态度。
那么“过午不食”是真的?耶鲁大学新发现:每日少吃14%,生命延长28%。
耶鲁大学研究:每日少吃14% 生命延长28%
今年2月,耶鲁大学在学术顶刊《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受试者每日减少14%的热量摄入,如是持续两年,结果发现,血液、肌肉等生理指标呈现年轻化转变,相当于生命延长28%。
实验中,耶鲁团队将招募的218名21-50岁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原有基础上每日减少14%的热量摄入,另一组则作为对照组,维持原有摄入量。以此研究“热量限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经过长达两年的实验观察,科学家惊人地发现,饮食限制组的胸腺脂肪显著减少,胸腺体积大幅增大,并生成更多T细胞,意味着机体原本退化的免疫功能得到激活。对比之下,常规饮食组的胸腺体积则没有显著变化。一定程度上证实,“热量限制”能减缓机体衰弱的进程。热量限制同时激活了细胞自噬功能(自己吃自己),可清除体内衰老细胞。
据研究人员介绍,清除衰老细胞是当前已知抗衰思路中的重要一环。
“少吃多寿”的作用机制在于人体在饥饿状态下,细胞会出现“自噬”现象,健康有活力的细胞会吞下衰弱细胞,促进生成新的细胞。衰弱细胞在人体内无法自动清除,会随年纪增长而不断累积,不仅自身丧失活性,还会释放炎性因子,污染周围的正常细胞,造成器官组织功能的衰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过午不食?“少吃”并非万全之策
关于少吃,专家曾发出倡议:不宜吃太饱,七、八分饱为佳。不过,限制饮食,除了控制食量,还包括控制进食时间。
当前学界较为推崇的节食方案为“轻断食”,即间歇性饮食。北京协和医院杨华瑜团队表示,轻断食的进食时间维持在6:00-15:00(早段进食)效果最佳,这与中医所倡导的“过午不食”理念不谋而合。
尽管这一设想极富吸引力,但实际上,“少吃”、“断食”的可操作性并不高。
专家表示,“轻断食”若擅自操作有一定风险系数,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另外,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亦不可轻易尝试“轻断食”。此外,经常性挨饿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如操作不佳还会伴随出现胆囊及胃部问题。
“不求长命百岁,但求无疾而终”。
当代的人们深刻明白,长寿不仅限于长度。追求健康寿命的延长才是本意,而不是躺在病床上的苟延残喘。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关于少吃,古人千年智慧早已为我们参透一二;我们在尝试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