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其教条式的清零战略使经济陷入停滞。(图片来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8月19日讯】北戴河会议和中国内部权力斗争成为德语媒体关注的话题。德媒认为,习近平和李克强对中国的未来有着非常不同的想法。但最终毫无疑问的是,谁能占上风,谁就将取得胜利。
在海外,中共领导层通常被认为是以习近平为首的铁板一块。这是个简单化了的说法。中共高层在避暑胜地北戴河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休假”后,高层政治家们前往各省进行高调的实地考察。
69岁的习近平访问了辽宁。在该地区,官僚主义的国有企业主导着疲软的经济。
而66岁的李克强则来到了深圳。在这里,他为经济改革家邓小平扫墓,并相当明显地对经济上的荒凉局面进行了侧面打击。
李克强说,中国“必须继续改革开放的进程”,“长江水不会倒流”。他在考察路途上传达的信号与习近平发出的信号相悖。当然,中国人并不是不知道这些比喻的意义。目前习近平以其教条式的清零战略使经济陷入停滞。
李克强敢于做出如此具有批评性的举动,与他目前的地位有关。他多年前已被习近平挤到一边。现在,他即将退休。但这位总理想在即将召开的二十大前,再一次振臂一呼。其实,出身卑微的李克强是一个同样可以发展的中国的象征。他与习近平的差别,仅在传记方面就非常巨大。
李克强倡导回归市场经济,而习近平则寻求更多的社会主义化。习近平呼唤民族主义情绪,并发誓他的人民要与西方,特别是美国战斗。但中国的路线斗争结局已定。在李克强退休的同时,习近平将宣布他第三任期的到来。而李克强对经济改革的呼唤最迟将在那时归于沉寂。
《新苏黎世报》认为,单独统治者习近平将意识形态置于一切之上,这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习近平希望在秋季被确认为第三任中共总书记。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不会危及他的地位,但会明显削弱他。
在北戴河会议期间,习近平的计划在党内是有争议的。北戴河会议的相关讨论可能特别激烈。经济动荡可能造成了额外的内部压力。但对习近平来说,意识形态和政治是优先于经济的。今年春天,他宣称,中国必须坚持甚至受到国内专家争议的清零战略,甚至以牺牲经济为代价。习近平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对科技部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由此破坏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外国公司抱怨中国的经济日益孤立,正在探索将业务迁往其他国家的可能性。
习近平正在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害。政府和党内许多人都在密切关注这一点。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习近平作为专制者的地位似乎很稳固。在过去十年里,习近平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在国家所有重要职位上。在军队,警察和情报部门,习近平的亲信几乎都在关键岗位上。他的地位不太可能受到严重威胁,因为批评者不敢站出来。然而,在填补25个政治局和7个常委席位时,习近平很可能不得不在党代会上作出让步。习近平的领导地位会受到削弱。
以经济实用者主义著称的李克强正试图挽救他还能挽救的事。他的时间不多了,数月来,李克强对习近平的行为越来越不满。但他将不得不在秋天辞去总理职务。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