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出台“限薪令”:因何而生?(图)
【看中国2022年8月15日讯】中国财政部近日发布《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通知》(财金〔2022〕87号》),明确要求国有金融企业的工资水平,要加大对一线员工、基层员工的倾斜力度,同时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递延支付和追责追薪机制。有分析指出,显然,财政部的这项“限薪令”不得不说是对中金炫富事件的一种回应。
因何而生的“限薪令”?
北京中金90后交易员娇妻网上炫富,晒出了8.25万元月工资收入证明,被网友一边倒骂惨了。一个普通的中金交易员背后,站着数百万的普通金融从业人员,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中产阶层的饭碗。照以往来看,中金娇妻炫富事件发生后,男主被停职调查、连夜辞退都是板上钉钉的事。而其他无数同行唯一担心、也是最害怕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所在的行业会不会受连累,自己会不会也被牵连其中?
北京中金90后交易员娇妻炫富,在网上晒出8.25万的月工资收入证明(网络图片)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没想到过了才没几天,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金融业限薪令”就降临了。
其实,“限薪令”对金融行业而言并非新生事物。早于2010年,当时的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应制订科学、合理、与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制度,就银行业薪酬制度提出了不少具体的规范性要求。今年5月、6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分别发布了《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也对证券行业、基金行业薪酬管理行为和激励约束制度作出了规范。但值得深思的是,中国金融业“限薪令”面世多年,限薪的原则和要求其实也很明确,但为何金融业高薪带来的社会困扰挥之不去?阻力无疑来自金融机构高管层。
“限薪令”的理由何在?
从宏观方面看,“限薪令”主要从政策环节维护社会公众或纳税人的利益。虽然薪酬机制总体是企业内部的事情,特别对于民间金融机构而言其自主性尤为明显,但事实又并非完全如此。作为特许经营行业,金融行业一个典型特征是收益实现的当期性与风险暴露的滞后性,这种特征客观上铸成了一大社会不公:高薪归金融机构高管,但是金融机构高管为追求高利润、高薪酬、高提成的冒险行为及其风险暴露却往往由政府来买单。这种风险可能由金融机构的后来人发现并承担,也可能沿着金融链条向外部溢出,形成系统性风险,最后需要由政府救助,再由纳税人最终买单。这种不公的存在,决定了对金融业实施“限薪令”的必要性,也因此决定了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递延支付和追责追薪机制。
另从微观层面,“限薪令”主要着眼于推动金融行业在薪酬激励方面的内外部均衡性,既包括行业内部薪酬结构的均衡,也包括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薪酬的均衡,特别要消解金融行业高薪的负外部性。
诚然,金融行业在全球都是最赚钱的行业,“赚得多自然可以拿得多”。这种朴素的想法其实也代表了社会对金融行业的模糊认知,似是而非。如果是普通行业,因为“赚得多”而拿高薪似无可厚非;但金融作为有特许政策加持的特殊行业,高薪的合理性、适度性则面临各种质疑。金融行业薪酬在内外部两方面的失衡无疑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也是“限薪令”实施的基础之一。
不过,金融行业薪酬水平与外部的不平衡、甚至极度的失衡,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或远大于解决内部不平衡性的意义。外部的不平衡性反映的恰恰就是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不合理。
“限薪令”如何落地?
此次“限薪令”能否最终落地,无疑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而推动金融“限薪令”落地最有效的路径还是监管。一方面,要督促金融机构按照“限薪令”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对薪酬制度实施情况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市场监督的作用。监管部门应对金融机构薪酬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估,并纳入监管评估体系。
同时,“限薪令”的重点首先就是要消除某些行业的暴利——暴利的存在必有其制度的硬伤。通过深入推进市场化,消除资源分配的不公,实现市场更充分的竞争,进而通过充分竞争引领价格机制的正常化。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关键是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金融定价机制。
对于不合理高薪的存在,“限薪”不应是简单的削峰填谷,而应该是从体制机制入手。不合理的高薪背后,不仅有市场主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弊端,更有社会资源分配失衡、价格机制扭曲等方面的问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