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樂曲中的災厄預兆 「安史之亂」(图)
唐玄宗與諸王在便殿一同欣賞《涼州》的演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西涼府的都督郭知遠將曾將樂曲《涼州》進獻給唐玄宗,聽聞此曲的諸王無不為此祝賀,僅有寧王一人表達深深的擔憂,從樂曲的音階結構聽見國家將面臨的災厄預兆,後來確實爆發改變唐朝的「安史之亂」。
《涼州》樂曲中的災厄預兆
唐朝時期,西涼州地區的人們流行音樂相關的愛好,他們曾經創作一首嶄新的曲目,名為《涼州》。
開元年間,西涼府的都督郭知遠將《涼州》這首曲子進獻給皇帝唐玄宗,唐玄宗滿心期待《涼州》優美的表現,召集諸王在便殿欣賞《涼州》的演奏。當音樂演奏結束後,在場的諸王幾乎都發聲表達祝賀,有的人還開心地手舞足蹈,其中卻有一人的反應截然不同,那人便是寧王。
唐玄宗對於寧王不祝賀的行為感到困惑與不解,於是問他與他人反應不同的原因。寧王毫不避諱地回答:「這首曲子聽起來的確非常優美,但是臣曾經聽說『一首樂曲從宮音開始,到商音結束,中間由角、徵、羽諸音所組成……』這一首樂曲從開頭就離開宮調,中間段落也很少使用宮調,同時它的徵音與商音用得混亂而暴亂。臣聽說商音代表著『君』,而商音代表著『臣』,如果宮音不強盛,會導致勢力弱小,而商音過剩的話,則暗示著臣子心中產生僭越的慾望。若勢力弱小,最後必然會被下臣所逼;若有僭越之欲,最後必然會以下犯上。兩者之間,密不可分,所有的事情起因都在微細之端,現形於樂聲的展現,在歌聲中傳達其中的含意,從中看見人事的關係。臣擔憂某一天在國人上下會發生需要流亡的災厄,到時會有叛亂的臣子作亂,成為危害皇帝的禍害,一切的預兆都在這首曲子上出現呀!」對於寧王心中的擔憂,唐玄宗聽完後陷入沉默。
安史之亂的發生
到了天寶年間,被唐玄宗視為「安邊長城」的安祿山趁朝廷內部空虛腐敗,聯合許多民族組成號稱20萬的大軍起兵,當時河北當地的太守或縣令紛紛逃跑或投降。
唐玄宗得知安祿山的反叛後,雖有做出應對措施,但事與願違。先是安祿山攻入洛邑,留守洛陽的御史慘遭殺害,河南尹投降。後來兩名堅守潼關的將領有效抵禦安祿山麾下大將的攻勢,卻被宦官誣賴而死。此後唐玄宗與楊國忠急於平亂而派出20萬大軍出戰,卻反而失敗導致潼關一破,長安不久後也淪陷,後來唐玄宗在此亂中退位,由皇太子李亨成為第十任皇帝「唐肅宗」。
從安史之亂開始直到戰爭結束,整個過程長達7年又2個月,無數的人們捲入其中,並失去了他們的生命。這股混亂席捲了全國上下,更是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捩點,證實當初寧王從《涼州》中聽見的擔憂,令人感到絕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