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褚遂良何以能有唐太宗免死金牌?(图)
褚遂良擅长书法,“工隶楷”。(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唐代书法家、朝廷重臣褚遂良,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还授予褚遂良讬孤重任,既是如此,这对君臣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有趣的小故事呢?一起来了解吧!
褚遂良出身官宦之家,打小就“博涉文史”,擅长书法,“工隶楷”,而正是拥有如此功力深厚的书法,才让他成为了朝廷不可或缺的重臣。
话说文武兼备的唐太宗,除了喜爱骑马打仗之外,对书法亦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或许因为君主提倡的关系,唐代出现了众多的书法名家,例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与怀素等人均是书法高手。当然,此文介绍的褚遂良同样也能够晋身名家之列。
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一直视为师长的大书法家虞世南去世了,唐太宗为此特别难过,认为虞世南死后,他再也找不到能人一起谈论书法。大臣魏征听闻皇帝发此感慨之后,就对唐太宗说:“褚遂良的字写得很好,下笔犹劲,而且还有几分王羲之之感。”唐太宗闻言,喜出望外,随后下令要褚遂良担任“侍书”。
由于唐太宗喜欢晋代王羲之的书法,而恰恰褚遂良对王羲之的书法拥有深厚的了解,甚至能够监别真伪,这才让褚遂良逐渐受到唐太宗重视。
其实,褚遂良不仅因为书法水平一流而受到唐太宗喜爱之外,连其拥有的丰硕学识都让唐太宗为之惊叹。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疑惑地询问褚遂良:“舜造过漆器,大禹雕琢过切肉的砧板,那时候有十余人针对这些事而劝谏舜、禹,但食用器物是非常小的事情啊,为什么这些大臣要为此去苦谏帝王呢?”
褚遂良答复唐太宗说:“奢侈是不能够鼓励的,如果将精力放在雕琢上,就会妨害了农业生产;要是流行起了漆器来,日后一定会有人使用金子、玉石来制造器具。当这样的过分浪费时,国家距离危亡就不远了。因此,针对事情渐发的开端,诤臣必定会为此去劝谏帝王,等到它发展到了极点,就没有什么能够再劝谏的了。”
唐太宗听完了褚遂良如此说后,直点头以示赞同。褚遂良在跟帝王对话时,会这般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令人信服,这也是唐太宗赞叹褚遂良的原因:“要讲好道理,也是要靠学识的。遂良博识,令人十分敬重。”
褚遂良不但学识渊博,性格也很耿直,敢坚持原则,甚至连唐太宗开口后,也不给皇帝面子,坚守规矩。由于古代皇帝每日的言行举止会被记录下来,作为史料保存,而褚遂良在某一段时间内就是负责进行这种记录。
有一日,唐太宗对褚遂良说,他想要知道他记录的那些文字,不知道能否拿给他看?
褚遂良面对的虽然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但他仍甘愿触怒“龙心”而拒绝了太宗。他表明自己做的事情如同起着左右史官的作用,善恶必记,这样才能让皇帝不犯错误,他自己从未听说过当皇帝的人自己说要看这些记录的。
宽厚的唐太宗并未因为被拒绝而发怒,但他也未停止追问。太宗再问道:“如果我有不好之处,你一定会记录下来吗?”
褚遂良回答得也很干脆:“臣的职责正是承载在笔上,针对皇上您的一言一行,我是一定会记录下来的。”
这对君臣还有一个故事,能让后人看出唐太宗不俗的自省力,以及褚遂良的耿直。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平定辽东,但遭到褚遂良反对。他举谏说,太宗不应该远征,以防不测。由于唐太宗不听,褚遂良也还是认定太宗亲征不适合,就再次上疏说,史籍中从未记载过当皇帝的有亲自去打辽东的,但倒是有派大臣去攻打的先例。褚遂良进一步劝谏太宗说,“派两名勇将,发兵四五万”就可以了。
可惜,唐太宗仍亲征,并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省思力强的唐太宗对劳师远征一事表达后悔之意,回来后则提拔了褚遂良,让他成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太宗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就这样逐渐成为了唐代重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重的唐太宗招来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告诉他们:“汉武帝当年讬孤于霍光,刘备则讬孤于诸葛亮,未来的事,就都讬付给你们了。”太宗又告诉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他对于国家大事也就能放心了。
正因为唐太宗十分看重褚遂良,所以太宗也曾留下遗言说:将来褚遂良就算有罪,也不可以对他处以极刑杀害。
唐太宗的遗言安抚了褚遂良的心,因为这话如同给予褚遂良一道免死金牌,让他可以继续尽力忠心直谏,为大唐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