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脍炙人口”的故事来源(图)


“脍炙人口”是很常见的一则成语,通常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其实“脍”、“炙”是古人最爱的二种美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脍炙人口”是很常见的一则成语,通常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或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其实“脍”、“炙”是古人最爱的二种美味,猜猜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美味,能让人如此喜爱不已呢?

“脍”、“炙”是两种美味

脍,是指切得很细的肉,也就是把禽、畜或鱼肉用刀切细,切成的肉丝叫“脍”。《论语・乡党》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脍”就是一种“精致美食”。

在古代的脍料理中,“鱼脍”特别有名,在“鱼脍”中,又以江南的“莼羹鲈脍”为脍料理中的名菜。“莼羹鲈脍”产在鱼米之乡的苏州(吴中),当地的莼羹、鲈鱼脍自汉代起就颇负盛名,其美味则来自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炙”是不论古今,众人都爱的料理方法——“烧烤”,它同样是很吸引人的一种美味记忆。

《说文》中解释,“炙”是炮肉,即是“灼”肉,火上烤肉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裹上一层东西来烧,也叫“炙”(《广韵》),这算是烤肉的变化做法,像是现代人用铝箔纸包肉来烤的那种做法。不管是直接烧烤,或是把肉包裹起来烤,都是“炙”。

烤肉时,那滋滋的声响,加上那股浓郁的香味,常令人忍不住食指大动,无怪乎,烤肉美食已成为不论古今、不分老少的美好滋味。

脍炙人口”的典故由来

春秋时期,有曾晢、曾参父子两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晢爱吃羊枣。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不忍心吃羊枣。

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脍炙,但却是曾晢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意思是说,羊枣代表着曾晢的独特爱好,曾参以戒吃来纪念父亲。

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大家都爱吃“脍炙”,中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并引伸出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或传诵的诗文。

本文留言

作者美慧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