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孩子学什么?(图)


到了十五岁(该已入大学),要学习舞《象》,射箭和驾车。(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维基百科)

《龟甲兽骨文字》:“丙子卜,贞,多子其徙学,版不冓大雨?”占卜中问的是:多子去上学,返回时是否会下雨?如果解说是正确的话,表示在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了!

幼年开始离家外宿就读

西周已建立起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分为二个阶段,一个是小学,建在王宫附近;一个是大学,设在郊区。《大载礼记‧保傅》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又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学焉,履大节焉。”可知,贵族儿童八岁就要离开长辈,外宿就读,到十五岁时束发为成童,则入大学。各史籍对于入小学、大学的年龄略有出入,但差异不大。

三千多年前的孩子学些什么?

《礼记‧内则》可以告诉你:六岁时要教他识数字和辨认东南西北;七岁时要教导男女有别,吃、坐不同席;八岁要教导敬让长者的道理;九岁要教导看朔望和用干支记日。到了十岁,男孩要离家,住到小学的宿舍里,跟老师学习识字、算术,以及早晚的洒扫、简册和进退的礼仪;十三岁时开始学习乐器、舞《勺》与诵读诗歌。到了十五岁(该已入大学),要学习舞《象》,射箭和驾车;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人了,开始学习五礼(吉、嘉、宾、军、凶)。

西周大学的环境与师资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歌颂周武王建都镐京,设立“辟雍”,四方没有不归服的。西周的大学,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大学建设得很原始,是厅堂式样的草屋,设在郊区,四周有水池环绕,附近有广大的园林,为鸟兽集居。为什么要有水池和园林?方便练习渔猎与武艺。

在大学中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有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以礼乐与射御最为主要,教导之人称为“师”。西周时期,高级军官的称号叫“师氏”,或简称“师”,学者们认为西周的教师之所以称师,是由于教师起源于军官之故──教师的来历。最初大学的师资,是由捍卫王身的高级军官所担任,负责教导“射”,而“乐”的教学则由乐官担任,也称作乐师;这是西周“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

西周大学除了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地方,也是贵族成员举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例如乡饮酒礼与乡射礼。乡饮酒礼的意义在于尚齿(敬老养老),由天子身教于诸侯子弟们;射礼的意义在于练习武艺与学习揖让的礼节。这些行礼都要用“乐”陪奏。

贵族子弟在未成年前,所有一切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品德,皆在小学、大学中培育,而国家未来的统治者与军队的骨干,自然也在这些学子之中了。(参考书籍:杨宽《古史新探》)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