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GDP核算法的差异能反映综合国力吗?(图)

【看中国2022年5月6日讯】1932年,美国深陷经济大萧条之中,遍地的失业和破产。由于缺乏全景的经济统计指标,新上台的罗斯福政府,只知道有几百万人失业,铁路运输量骤减、钢产量大幅度下降等零星信息,经济决策犹如在黑暗里摸索,无从下手。

为了给“罗斯福新政”提供决策支持,美国国会要求商务部同国民经济研究所(NBER)的经济学家合作,编制一个1929-1932年的美国经济全景指标——这就是国民总收入(GNI)。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为支持战时经济规划,计算美国的战争潜力,美国经济学家们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迅速估算了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度数值。战后,美国商务部自1951年和1958年分别开始估计年度和季度的美国GNP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诞生于1965年。当时的美国商务部,除统计GNP之外,首次编制分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以更好地把握全国的生产结构——不过,直到1991年,美国统计部门才将GNP的统计改为GDP统计,以便同就业、生产率和工业产出等核心经济指标保持一致。

在GDP这个经济指标出现之前,要比较两个国家之间,到底谁更富裕,谁的产出更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大多数时候,只能直接亮家底:

钢铁产量是多少?

煤炭产量是多少?

粮食产量是多少?

牛奶产量是多少?

汽车产量是多少?

这样的比较,虽然比较“实在”,但非常低效,而且在很多时候,得不出一个让大家都信服的结论。

当GDP这个概念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了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

鉴于美国的国际地位,美国的经济统计实践,后来成为GDP国际统计的基石。联合国也以GNP和GDP统计为核心,于1953年、1968年、1993年和2008年,分别推出了“国民账户体系”(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的4个版本,指导各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因为在国民经济统计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和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分别于1971年和198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更是把GDP这个概念,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至于中国,最初采用的是一套源于前苏联的、特别注重物质生产和实物流量的计划经济统计体系,叫做物质产品平衡表(MPS,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直到1987年之后,才逐渐转向SNA体系,而1993年之后则完全采用SNA体系。

当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之后,GDP成了我国政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考核中最重要的指标。行政激励之下,中国各个地方从此陷入一场你追我赶的GDP竞赛之中。省、市、县、镇各级政府,唯GDP马首是瞻,省、市的GDP排名自不必说,“城市排名”、“十强县”、“百强镇”等全国的GDP排名也层出不穷。

天天说、月月报、年年排,GDP在中国“暴得大名”,成了人人都知道的核心经济指标。

根据联合国SNA的规定,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的生产活动成果,理论上其核算结果都应该相等。

(1)生产法核算GDP,是对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进行划分,如农林牧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煤气、自来水业、金融、保险、不动产等等,然后,用“总产出-中间投入”的方式,计算每个部门的产值,将其进行加和,再与进出口净收入相加,就是GDP。用公式来表示: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收入法核算GDP,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把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得到的利润相加,所以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用公式来表示:收入法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支出法核算GDP,是从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服务支出加和,从而计算出该年度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又被称为“最终产品法”。在这种情况下,GDP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用公式来表示:支出法GDP = 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出口额-进口额)

中国统计GDP时,采用的是“生产法”,其优点是避免了重复计算、无用计算,更能反映社会生产部分的产值,通常计算出来的GDP比较实在。

优点也是缺点。用生产法来统计GDP,很容易低估和忽略很多非生产性的服务业产值,如医疗、文化、教育、法律、金融等服务业。同时,也很容易忽视较小社会生产单位如地摊、个体户、小商人等,更是会忽略大部分的地下经济和灰色交易——所有的这些东西,进入到GDP统计中的时候,要么是计入不充分,要么就是彻底被忽略。

其实,你到国家统计局查看中国GDP统计数据,立马就能看出中国的GDP统计就是采用了生产法。至于美国,查看一下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提供的GDP数据,同样立马也就能明白,美国统计GDP采用的是支出法。

用支出法统计GDP,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全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各种数据,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国民的经济状况,有利于征税。同样地,优点也是缺点。因为数据了解得太详细,很容易进行重复计算和无用统计,而且会导致服务业和虚拟产业,在经济统计中比重偏高。

以2021年美国GDP为例,美国第三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8.4万亿美元,一下子就占据了23万亿美元GDP的80%。相比之下,美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大概在18%,几乎与美国人的医疗支出相等,而第一产业农业的总产值更是只占GDP的2%左右。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一些北方省份,为了地方领导的政绩,很喜欢在GDP统计上造假,涂脂抹粉,所谓“统计官员一张嘴,经济数据全是鬼”——众所周知,前两年,东北、天津和山东,都先后出现过大幅度虚报GDP数据而遭遇“挤水分”的事儿。这也的确是事实!

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大部分GDP,确实发生了金钱的交易和流动。相比之下,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不仅把所有小商小贩的收入、贫民窟的窝棚都给估算计入GDP,甚至还把牛粪也计入GDP(当作肥料)——当然,还有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把黑帮经济、毒品乃至色情交易这样的灰色经济,都做出估算,计入GDP。这就显得有些打肿脸充胖子了。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以现价美元来看,2021年美国GDP为24万亿美元,而中国的GDP为114.4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当前6.66的汇率计算约为17.2万亿美元——看起来,中国只相当于美国的72%。不过,根据联合国统计局、世界银行一起编制的国际比较项目法(ICP,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也就是俗称的购买力评价法(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来统计中国和美国的GDP的话,2020年中国的GDP差不多就是美国的116%。就看你用的是什么算法了。

不过,最后要说的是,中国GDP的生产核算法似乎比美国的支出核算法更实在,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生产总值”。但必须客观承认,综合国力这事儿,绝不仅仅是GDP最多最实在就够了的。中国在高精尖工业上,在国际关系基本规则制定方面,在全球的经济和金融领域主导权上,与美国都还相差很远。

像胡鞍钢那种,动不动吹嘘什么“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已经超越美国”,“中国的综合国力超过美国”的论调,纯粹是祸国殃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路财主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