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的堂弟自认比佛高 佛陀竟吓得躲开?(图)
释迦牟尼在四十九年的传法过程中,遭遇不少磨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释迦牟尼四十九年的传法过程中,自然遇到许多磨难,而其中有一个竟然来自他的弟子,而且尤其离谱的是,此人几次三番想取释迦佛性命、取而代之,并用邪说一度使僧团分裂,他就是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为什么提婆达多有那个胆子敢跟世尊争锋呢?难道他果真拥有什么厉害无比的神通或能力吗?
求神通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弟。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师子颊王的长子,他还有三位王弟,每位各生了两个儿子,提婆达多是阿难的亲哥哥。是的,这里说的阿难,正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享誉“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
提婆达多的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在佛典中,有关于他的记载:“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颜貌端正”。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位面貌姣好、地位崇高的人士喜爱跟世尊一较高低,甚至往往自视甚高。其实,在年幼期间,诸王子学练诸艺时,提婆达多就时常要跟释迦太子竞争了。
当出家后的释迦牟尼开悟了之后,选择回到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城,而蒙受佛陀德范的感召,加上净饭王的鼓励,人们纷纷跟随佛陀出家,其中就包括了阿难和提婆达多两兄弟。没错,提婆达多一开始曾经加入过佛陀的僧团中。
在开始的十二年里,提婆达多认真修行。《出曜经》中记载:他“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唐代高僧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还记有“大石室,提婆达多于此入定”呢!
但是,提婆达多并没有证悟果位,也没有修出神通。这样的状况不免使得争强好胜的提婆达多感到很没有面子。
据《法句经》记载,在一个叫憍赏弥的地方,僧团获得很大的利养与恭敬。人们拿着供养的物品走进僧团居住的地方,问:“释尊在哪?舍利弗长老在哪?目犍连长老在哪?大迦叶长老在哪?……”但却没人问:“提婆达多长老在哪?”眼见受到冷落,这令提婆达多非常妒嫉其他人的名望。
他请求释迦佛教他神通,认为佛陀和大弟子们之所以得到恭敬和利养,是他们具有神通的缘故,但是这个请求被佛陀拒绝了。释迦佛劝他好好修“空”,除去对自我和名利情的执着,强调这才是觉悟的根本。
提婆达多不甘心,又向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请求,没想到他们的回答都与释尊差不多少。
提婆达多还不死心,又找了服侍在释迦牟尼身边的弟弟阿难。阿难不只记忆力超强,凡听到释尊的讲法就能记住,还个性温和,在面对兄长求教的动机,并没有深刻的认识,遂一五一十地把听到的神通修习法,教给了哥哥。
自心生魔
提婆达多如获至宝,到山林旷野里努力地修习,竟然也修出了神通。不久,他独自去摩揭陀国,在阿阇世太子面前展现了许多神通变化,让太子推崇万分,甚至夸赞他为“比佛大师,其德殊胜”。难得获得了赞美,这情况不禁让提婆达多飘飘然了起来。
佛陀曾为太子,但对所有弟子一视同仁,曾说:“从佛出家之弟子,不分种姓出身,一律平等。”然而,一些释迦族的弟子仍然自觉优越,甚至认为当佛陀入灭后,也应当由来自释迦族的僧人来统领僧团。
以提婆达多出家前的尊贵身份,再加上其聪明、博学、又有了神通,使他受到了僧俗两道中许多人的崇拜,被赞为:“大姓出家,聪明,有大神力,颜貌端正。”甚至连佛陀的一些释迦族弟子都跑到他那里去了。阿阇世太子在王舍城附近,为提婆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僧院,每天送来五百釜精美的饮食。
其实对修行者来说,对别人的赞美,应当视作考验,检视自己是否因此生出欢喜、甚至自命不凡的心来,因为这都是执着自我和名利情的表现。可惜,对提婆达多来说,他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自我检视之考验,反倒对这些夸赞、崇敬和供养都高兴的全盘接受了,而且自视越来越高,甚至还说:“大众围绕”,我“何异如来”。
这下麻烦了,本该逐渐去除的执着,却在佛弟子的心中涨势汹汹,甚至把自己看得比佛还高了。
结果,提婆达多开始到处批评释迦牟尼日渐衰老,僧团中收的都是无用的人做弟子,若不从根本上来改良,不久就要毁灭。他开始说出,“唯有他才能做佛陀的继承者”这样的妄语来。
佛陀的不理睬
对这种鼓噪,释迦佛不愿理睬。一天,佛陀和弟子们走在路上,忽然看到提婆达多和追随的一些人迎面走来,佛陀旋即避开,阿难怏怏不乐的问佛陀道:“您为什么要避开提婆达多呢?难道怕他吗?”
佛陀说:“我不是怕他,不过何必要同愚人见面、辩论呢,他现在满怀邪念,如同恶狗,越理他,叫得越欢。”阿难对佛陀的做法虽然不能理解,但他也无计可施。
其实对待这种自以为是,自心生魔的人,最好的办法真的就如同佛陀的做法一样,不去理会他,让他觉得没有人关注,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样他心中自命不凡的火苗才会渐渐熄灭。毕竟,无知者给予他的称赞、关注和吹捧,正是让这类人妄自尊大,从而魔变的导火索和助燃剂啊!
由于提婆达多的念头不正,不久,他的神通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