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2年4月9日讯】今天我继续上次的话题,回过头来审视一下从苏联解体到今天乌克兰战争的这段历史,温故知新、前车可鉴,看看其中有没有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如果历史倒推30年,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有不同的策略吗。如果你还没有看上一期的节目,建议你先看一下。
上次讲到,2010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亲俄罗斯的雅努科维奇赢了,他的竞选口号是两头讨好,既要跟俄罗斯搞好关系,也要跟欧盟搞好关系,两边不得罪。但是这样的策略用来拉选票还可以,执行起来会落得个两头不讨好。
雅努科维奇上台后,跟欧盟谈判达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协议,但与此同时,在普京的压力下,乌克兰也加入了俄国、白俄罗斯、和喀萨克斯坦的关税同盟。这一下欧盟不答应了,告戒乌克兰不能脚踩两只船,欧盟自由贸易和俄罗斯的关税同盟本身就格格不入,必须选择一个。同时,欧盟也要求乌克兰必须改善司法制度,依法制国,这是跟欧盟自由贸易的前题条件。2013年11月,乌克兰政府突然宣布停止跟欧盟自由贸易的谈判,理由就是承受不了来自普京的压力,普京认为乌克兰要是跟欧盟达成贸易协定,就是对俄国经济的严重威胁。
雅努科维奇这一撒手,不再跟欧盟谈判自由贸易,乌克兰老百姓不干了,立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抗议浪潮,这一波抗议的规模,比当年橙色革命的更大。规模最大的抗议就在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对大多数乌克兰老百姓来说,跟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不仅仅是贸易和经济的一个协议,更是向西方靠拢的立场表态,是经济发达、生活安康、自由法制的希望,于是乎,示威抗议此起彼伏,抗议民众经常跟防暴警察发生肢体冲突。2014年2月,在一次抗议示威中警察开枪,打死了十几名抗议者,这下可闯了祸了,许多原本支持雅努科维奇的政客纷纷跟他划清界限。
事情越闹越大,2月21号,欧盟几个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参与调停,说服乌克兰总统府和议会反对派达成协议,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扩大。但是消息公布后,广场上的抗议者不答应,他们要求雅努科维奇下台,这个时候雅努科维奇大势已去,他下令警察镇压,警察都不干。那一天,雅努科维奇坐在自己的总统办公室,身边陪伴他的是上将谢尔盖・贝塞达(Sergei Beseda),是俄国情报局高官,是普京派来保驾和镇压抗议示威的。贝塞达跟雅努科维奇说,抗议民众现在有了武装,他们正准备杀他全家,现在必须动用军队弹压,否则性命不保。但是,雅努科维奇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坐直升飞机离开首都基辅。
那一天,普京和亲信们彻夜开会,讨论怎么把雅努科维奇弄到俄罗斯,并计划吞并克里米亚。几天之后,没有穿俄国军服的军人们就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在俄军枪口下,克里米亚议会投票,宣布从乌克兰独立出去。除了在克里米亚,俄军还在顿巴斯武装了反政府民兵组织,顿巴斯是乌克兰的工业重镇,当乌克兰政府军击败叛乱民兵,收复了大部份顿巴斯的时候,俄国派遣正规军参战,一下子就把乌克兰政府军打败了。
普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克里米亚、顿巴斯,在军事上赢了,但在政治上他输了,他得到了领土,却失去了人心,失去了乌克兰的人心。
乌克兰本来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跟俄罗斯本来就是兄弟,乌克兰亲俄罗斯的大有人在,很多人讲俄语,西部地区的乌克兰人,特别是教育然b度高的人亲西方国家,东部乌克兰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工人、农民,他们更倾向于讲俄语,更倾向于跟俄罗斯靠拢。乌克兰本来就是一个存在着各种民族矛盾、地区矛盾、文化矛盾、意识形态矛盾、年龄阶层矛盾的国家,橙色革命、独立广场革命,在在都是这一系列矛盾的集中爆发和表现,乌克兰政客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想统一思想、想调和矛盾都做不到,但是普京帮忙做到了。2014年之后,俄国吞并克里米亚、顿巴斯地区之后,乌克兰的内部矛盾骤然下降,呈现出一种大敌当前、一致对外的状态,顿巴斯地区在亲俄民兵的统治下,经济萧条、民生凋敝,老百姓纷纷往西边跑,就象当年东德人翻墙到西德那样。
德国吞并克里米亚之后,德国总理梅克尔主导了欧洲国家的调停工作,希望说服普京改弦更张,但一直无效,普京总是说一套、做一套。梅克尔的一位助手回忆说,2014年在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召开20国高峰会的时候,梅克尔跟普京之间有一段对话,劝说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回心转意,但是普京却强烈反驳,一再强调西方民主制度的阴暗面,他抨击西方的自由和民主摧毁了传统价值观,尤其是自由社会对同性恋的容忍甚至是推崇。这番对话之后,梅克尔意识到了,普京主意已定,他是不会跟西方妥协的。
尽管认识到这一点,梅克尔并没有改变德国的政策,继续推动跟俄罗斯的商业合作,在石油和天然气供应上越来越多的倚赖俄国,还跟俄国合作修建了颇具争议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一条绕过东欧乌克兰的输气管道。与此同时,北约国家,尤其是美国,开始训练乌克兰军队,提供更先进的武器,因为他们在顿巴斯战争中不堪俄军的一击。这还是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奥巴马不想太刺激普京,所以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一状态一直到川普(特朗普)上台才得以改变,川普向乌克兰提供标枪反坦克导弹,但是一直拖到2019年才真正的送到乌克兰,因为那一年择林斯基竞选上台,川普要择林斯基帮助搜集拜登父子在乌克兰洗钱贪污的证据,这也是民主党对川普发起第一弹劾的原因。
择林斯基2019年以压倒性多数当选,他的竞选口号就是杜绝腐败、停止顿巴斯战争,他上台之后,2019年12月,在巴黎和普京举行了一次高峰会,这是两人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次会面,一位参加高峰会的法国官员透露说,普京很不喜欢择林斯基。但不管怎么样,择林斯基和普京签署了停火和交还战俘的协议。其实在这之前,在2019年夏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已经开始做功课了,他邀请普京到凡尔赛宫作客,还邀请普京到自己的私宅作客,他试图说服普京跟欧洲站在一起,一起对付中共,但根据法国官员们事后的回忆,两人的交谈很客套、很官方,没有实质的进展。
紧接着,疫情来了,从2020年开始,马克龙和普京有过几次电话交谈,马克龙发现普京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处于几乎封闭的状态,就是最亲近的亲信要接近他,也必须先隔离一段时间,马克龙的助手透露,在电话交谈中,普京说话显得老是在绕弯子,好象试图要改写历史似的。
2021年拜登上台,他打算继续川普的外交政策,把资源集中对付中共的威胁。美国不再把欧洲当作最主要的战略地区。跟当年的奥巴马一样,拜登要把美国跟俄国的关系来个重新定位,不主张压制俄国,跟俄国之间保持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关系。也正是在拜登刚刚上台之后,去年春天,俄军开始在乌克兰边境屯兵,说是为了军事演习用的。而拜登政府这个时候也出台了一个军事援助计划,向乌克兰提供价值6千万美元的武器。但是当俄国结束了春季军事演习之后,白宫推迟了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决定,因为白宫正在准备安排拜登和普京六月份的时候在日内瓦会面,白宫这是在释放一个善意。这笔军事援助一直拖到去年9月,择林斯基跟拜登在白宫会面的时候,才得到落实,这笔军援的武器包括标枪导弹、枪支弹药等。这笔军援规模跟奥巴马和川普时期类似,有更先进的武器,但是不包括空防系统、反舰艇导弹、也不包括坦克、战斗机、和无人机,这些被列为攻击性武器。
紧接着,美国情报部门就发现,俄国在乌克兰集结兵力,规模远远大于春天的军事演习,10月27日,国安顾问们在白宫召开会议,研究了情报部门提供的机密情报,他们的判断是,俄国将在一月底发起对乌克兰的进攻。这就回到了上一次节目的开头,去年11月初,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本恩斯(William Burns)到访莫斯科。与此同时,白宫准备了一份乌克兰军援计划,提供两亿美元的装备,但白宫还是有点犹豫,他们担心这还不足以把普京吓到,不能阻止他决定侵略乌克兰,反而还刺激了普京,没准他就因此而下令进攻。12月中,当国务院负责欧洲和俄罗斯事务的高官Karen Donfried访问莫斯科的时候,俄国外交副部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Sergei Ryabkov)给她提交了两份动议,一份针对美国,一份针对北约。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二战后的安全格局,具体说来,在东欧的北约成员国,除了本国军队,其他军队完全撤除,从此以后,北约不再接纳过去苏联的卫星国。这些动议很快就被刊登在俄罗斯政府的网站上。在白宫看来,普京已经下定决心要侵略乌克兰,提出的这两份动议是为开战铺垫外交基础。
这个时候,美国也知道战争不可避免,12月27号,拜登下令给乌克兰军援,包括标枪导弹、迫击炮、榴弹炮、轻型武器和弹药。三天后,拜登和普京通话,跟普京打招呼,美国不会在乌克兰部署进攻型导弹系统,劝说普京不要升级紧张局势,但这个时候两个人基本上是鸡同鸭讲,完全说不到一起。今年一月中,中情局局长本恩斯秘密访问基辅,跟择林斯基见面,美国已经掌握了更多的俄军情报,已经知道俄军准备打闪电战,要从白俄罗斯长驱直入的打到首都基辅,他还向乌克兰透露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情报,那就是俄军打算首先占领基辅附近的安托诺夫机场,然后以此机场为落脚点运兵,攻占基辅,颠覆乌克兰政权。乌克兰军队能够在第一天打败进攻安托诺夫机场的俄军,跟美国的情报有直接的关系。
2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莫斯科,跟普京面谈,俩人坐在长桌子的两头,法国官员透露,马克龙觉得普京比上次交谈时显得更加固执,一共六个小时的会谈,一直在绕圈子,普京不断重复乌克兰跟俄罗斯在历史上是一家,以及西方国家怎么两面三刀,而马克龙则不断的把话题拉到怎么避免乌克兰战争,谈了六个小时无果而终。接下来,欧美国家领袖开会商量,马克龙跟拜登说,现在还能做点事的就是你拜登了,拜登同意跟普京交谈,并要求马克龙安排。2月20号,马克龙一晚上都在跟普京对话,一直谈到莫斯科时间的凌晨三点,都已经把美俄两国领导人准备交谈的新闻稿都写好了。但是第二天,普京打来电话说,取消跟拜登的会谈,他已经作出决定,要把乌克兰东部地区独立出来,他说法西斯已经掌握了基辅,北约无视俄罗斯的安全考量,而且北约还准备在乌克兰部署核导弹。最后普京说,咱俩一时半会不会见面了,但是我感谢你我之间坦率的交谈,希望有一天咱们再见面。三天之后,战争开始。
乌克兰战争前的这段历史,简单的说完了,不知道听完之后你作何感想,如果有,欢迎留言分享。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恢复大国鼎盛时期的荣耀,缔造更大的荣光,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想。希特勒不就是要打造一个至少延续一千年的第三帝国么?墨索里尼不也是要恢复古罗马的光辉时期么?伊朗难道不想恢复波斯王朝的盛况?土耳其不想回到奥斯曼帝国?俄罗斯想,中国也想。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已经跨入现代国家的历史阶段,大国不再单单是地域辽阔的意思,大国更体现在文化的优越、制度的完善、和道德高地的占领。在前现代国家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均GDP几乎是不变的,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国力的强大就体现在幅原辽阔、人口众多上面,因为人均GDP几乎不变,所以强国就必须是人多地广,而战争是容易开僵扩土、人口增加的手段。但是今天不一样了,进入了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人均GDP不断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均GDP更体现了国力的盛和衰。人均GDP高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是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地方,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人心归属的大方向。今天的大国崛起,具体就表现在人均GDP的崛起,今天的大国崛起,首先需要人心的归附,要归附人心,就必须建筑在尊重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很简单,人都向往有尊严的生活,在履行应有的义务范围内,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生活环境安全,生活品质稳步提高。普世价值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筑起国家认同感,大国肯定资源更加丰富,宏观资源凋配空间更大,但是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普世价值,那么国民更倾向于小国,更愿意生活在认同普世价值的小国。所以对统治者来说,你不能光是强调领土扩张、主权完整,而剥夺公民的普世价值观。所以人心是第一位的,而人心是需要努力争取和赢来的,人心不能靠收买,人心更不能靠暴力强制,收买的人心不牢靠,强制的人心不长久。
其实,两千四百年前的孟子就已经说过这样的话了,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用白话文来说就是,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就成为大国。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是针对前现代化国家说的,在今天,在互联网时代,恐怕用武力而假借仁义想称霸的都难以做得到,更不用说大国崛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