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一代“铜王”海因茨的陨落(图)

【看中国2022年3月16日讯】恐慌是投机的沃土,投机又会放大恐慌,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19世末,美国的工业增加值超过了农业,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实业界“大王”辈出,熟为人知的如“钢铁大王”卡内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另一位不太为人所知的是“铜王”弗里茨•海因茨(Fritz A.Heinze)。他们大多是通过兼并收购快速建立起的商业帝国,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复杂的股权关系。在一场产权诉讼中,海因茨打败了标准石油控股的合并铜业公司,拿到了1,200万美元诉讼费,而后将“战场”转移到了华尔街。他的合作伙伴是查尔斯•摩尔斯(Charles W.Morse)——“即使以美式标准判断,也算在工业和银行业的活动中具有极端性质”的投机分子,其名下有北美国民银行和新阿姆斯特丹国民银行。通过“连锁银行”(先控股一家银行,而后通过股权质押,买进另一家银行的股份)模式,摩尔斯至少控制了6家国民银行、10-12家州银行、5-6家信托公司和4家保险公司。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实业界“铜王”弗里茨•海因茨(Fritz A.Heinze。网络图片)

海因茨将余下的矿山权益与联合铜业公司合并,后者的实际控制人是奥古斯塔斯。1907年10月,在一场“榨空头”的投机交易中,由于判断失误,联合铜业公司的股价一落千丈,海因茨也损失惨重。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经纪公司格罗斯-克里伯格;第二张牌是奥古斯塔斯,其担任总裁的商人国民银行(Mercantile National Bank)因为向海因茨提供了贷款,引发了储户的挤兑;接下来的第三张牌就是摩尔斯。最终,他们只能求助于纽约清算所。尽管纽约清算所采取了行动并做出了保证,但恐慌情绪还在蔓延,挤兑行为有增无减。

投机行为将银行、信托、实业与股票市场绑定在一起,股市的崩溃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倒金字塔”结构的单一银行体系中,金字塔的顶端都出现了流动性短缺,位于底部的乡村银行也难幸免。仅仅1907年就有156家银行破产——国民银行24家,非国民银行132家。信托公司更是遭受了重创,因为它们大多数都脱离了清算体系。1903年,纽约清算所要求信托公司至少持有10%的准备金,致使大量信托公司纷纷放弃了清算所会员资格,转而利用摩根集团旗下的国家商业银行结算。1907年10月,国家商业银行宣布与存款额超过6,000万美元的纽约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停止清算关系。它的总裁查尔斯•巴尔尼(Charles Barney)也是个大投机者,曾联合海因茨操盘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却以失败而告终。10月22日,尼克伯克破产,巴尔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开启了信托公司的挤兑潮。次日,前两大信托公司也遭到了挤兑。短期拆解利率一度提高到了150%,恐慌情绪达到了高潮。

恐慌期间,居民流动性偏好大幅提升,共有近3亿元通货退出了流通,通货相对于存款的溢价率高达4%,具体可表现为通货-存款比率的提升或准备金-存款比率下降。由于担心破产,银行纷纷选择囤积流动性,大幅提高准备金比率,如圣安东尼奥等地区的银行把准备金率提高到了35%,有家印第安纳州的银行甚至吹嘘它的准备金率高达67%。面对储户的取款需求,有些银行暂停了取款服务,有些要求储户提前60-90天通知才可以取款。流通中的现金极度短缺,一度回到物物交换时代。全国各地的清算所纷纷发行证书,银行也发行了各种临时的现金/付款支票以弥补流通手段的短缺。

年过七旬的J.P.摩根(J.P.Morgan)扮演了“灭火队长”的角色,协调财政部、银行、信托和实业一致行动,向国民银行和信托机构注入资金,终于在11月初阻止了恐慌的蔓延。股市也在1907年11月触底反弹,但经济衰退周期直到1908年6月才结束。期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16%,实际国民生产净值下降了11%。有人说,J.P.摩根一人扮演着“联邦储备银行”的角色。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如果没有摩根,1907年金融恐慌很可能演变为一场经济大萧条。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