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还想更有钱——中共可以买美国的心理机制(图)


“金钱就是一种瘾”,终究让美国人在享受前所未有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面临某部分社会契约和共识的瓦解。(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2年1月30日讯】“对话中国”智库所长王丹在上报发表一篇文章,提到美国大学系统在金钱诱惑下,已成中国渗透的重灾区。此外,更早之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曾发现旗下许多科学家未能清楚交代和中国政府间的财务往来,其中为数不少经调查后不是直接被开除就是走上法院,之后没多久,胡佛研究所就发表一份重量级报告,警告中共已全面撒钱操控美国政府、大学、智库、侨界、企业和媒体。

中国“买美国”早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企业、智库、公司、组织和中国在资金上都有着共生关系,历来美国科学界和校园、智库圈有头有脸的人物,也不乏中国锁定“收购”的对象,这些人的作用不只在暗中输利中国,更在于他们很自然地会借由个人话语权,去扮演台面上中共政策的最佳拥护者。例如当年西方学界出现“既然刘晓波触犯了中国法律,我们就不应该干涉他国政府执法”等言论,差不多就是这样来的。

当我们探究中国以金钱渗透美国究竟有多严重时,其实另一个问题也很令人好奇,就是为什么那些在美国社会已有一定身分地位的人,却对东窗事发极可能让自己身败名裂的事无所顾忌(如哈佛教授利伯)?简单来说,已这么有钱的美国人,为什么会受不了一个人均GDP只有它六分之一国家的诱惑?而答案或许更简单,就是“在美国,谁都会想要更有钱”。

于是,这又回到在美国当地由来已久的质问:“美国人为何如此贪婪”。会这么问,并非说美国人真的生性贪婪,而是逐渐清晰的是,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壮大,确实相当程度是建立在个人享乐主义的追求上,也就是一个鼓励竞争、追求卓越的社会,其回报往往不缺奢华的物质反馈。任何人久经美式文化洗礼,应当都会接受“赚钱就是为了花钱”。一间有水准的法学院敢向学生索取三年25万美金的学费,只因为他相信你毕业后很快就可以赚回来,因为从这所学校毕业,“代表你就值这个钱”,这也是美式资本主义极致表现的其中一面。在美国,公平、正义、独立、自信、包容、进取、勤奋,是许多人从小受到的正面教育,这些价值观养成当然是成功的,否则这个国家不会这么强大,但也不容讳言,“金钱就是一种瘾”同样深值人心。

美国政治记者乔治‧派克的著作《螺丝愈来愈松》,生动记述了美国各领域的人,一路以来如何像螺丝钉一样在社会上工作、生存、奋起和滚落,乃至如何放任商业巨贾各行其是、劳动者自生自灭,并让富人和穷人失去连结,终究酿成当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浓烈风气。至于《螺丝愈来愈松》未尽的篇章,就是成王败寇原来不只在美国社会造成极大贫富落差,即使“王”者之间,也还可区分出三六九等之别。你以为开著名贵跑车就是上流?当地真正“上流人士”会费心多看一眼的广告已经是私人飞机的型号,金字塔顶端间饮食、花钱和相互馈赠的方式,其冲动和奢侈更超乎常人想像。当曼哈顿房产广告已然标榜“买豪宅送两张太空船票”,你觉得一名“哈佛大学教授”会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有多优秀?

于是,不只“赚钱就是为了花钱”广泛获得接受,连“赚钱的方式”也会在某种时刻被赋予更多的弹性,因为墨守成规,往往就是个人生活水准获得晋升的障碍。如果有机会让你的居家房屋区段、空间大小和车子品牌,透过变通一下致富手段,弹指间即可大跃进,你原有的道德约制力很可能就会弱化,“金钱就是一种瘾”自然跟着发作。

20世纪初最震撼的金融诈骗“庞氏骗局”即出自美国,2008全球金融海啸,也是起于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把高风险金融杠杆玩到垮掉,在在反映美国人对金钱游戏的执迷。此外,历来行骗经典电影,包括《神鬼交锋》(Catch Me If You Can)主角法兰克为从破败的家庭走出,铤而走险假扮机师、医生、律师,还伪造支票,直到被FBI逮捕前,已总计骗得400万美元,又或者如《决胜女王》(Molly's Game)的主角茉莉,竟能从一个失意的顶尖运动员,转而下海经营一掷千金的非法私设牌局,并周旋于好莱坞巨星、华尔街富豪和俄罗斯黑帮之间。这些高戏剧张力的电影情节,不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至于2019年上映,看似荒谬喜剧的《坏教育》(Bad Education),描述了一所公立高中学区总监和学校业务主管长年挪用公款,直到有学生发现一个连天花板漏水多年都修不好的学校,却抢着通过不切实际的预算案,且校方高层还能开著名车住在高级社区,才一举揭露背后丑闻,其取材正来自纽约长岛罗斯林高中的真实案例。

因为“金钱就是一种瘾”,终究让美国人在享受前所未有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面临某部分原有社会契约和共识的瓦解,也就是所谓“公平、正义、守法”和“金钱”之间,屡屡出现道德错位,道德愈发错位,“金钱就是一种瘾”就愈不被当成一种罪过。若以美国社会鼓励追求奢华的角度观察,或许就稍能解释那些美国科学家、学者,何以明知中国目的无非打击美国,却仍选择收钱办事的背后心理。

(本文为《上报》独家授权《看中国》,请勿任意转载、抄袭。原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上报》李濠仲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